12月9日,清丰县中洲水厂南水北调观测口如一口硕大的泉眼,汩汩涌出的清水从此处进入蓄水池,经进一步处理后流向清丰县千家万户。水厂负责人掬一捧水喝到嘴里:“你看这水多清,用手捧起来可以直接喝。”
这样甘甜的南水,清丰县城乡居民已喝了整整7年。南水,即为丹江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城市,濮阳人从2016年开始喝上了丹江水,2019年实现了丹江水全覆盖。
水润龙都,幸福万家。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我市抢抓南水北调工程有利时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配套工程效益,构建水源相对集中的环状管网供水系统,不仅为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濮阳模式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奋力书写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濮阳新篇。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濮阳在全省率先实现丹江水全覆盖。 “告别苦咸水,日子甜如蜜。”12月8日晚6时许,范县白衣阁乡甜水井村,正炒菜做饭的王芳芳,不时打开水龙头洗菜、刷锅。“现在这水甜丝丝的,不像以前的深井水又咸又涩,里面还有小黑渣。”王芳芳说。
王芳芳的话一点儿没错。甜水井村虽然名叫“甜水井”,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名不副实。由于位于黄河故道,地下水偏苦咸,世代喝水主要依靠井水,井水又咸又涩,毫无甜味。2021年丹江水流到范县后,甜水井村才真正拥有了“甜水井”。
甜水井村如此,濮阳市其他村庄同样如此。回望历史,濮阳这座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古老城市,长期面临着各种水资源问题的挑战。降水量少,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形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濮阳市有1762个不安全饮水村,涉及人口180万人。这些农村地下浅层水中矿化度及含氟量超标,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导致群众不同程度患有氟斑牙……”2013年我市某政府部门的一段公开资料,是对濮阳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用水状况的真实描述。
面对上述情况,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为城乡居民吃上放心水不断努力。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后,濮阳借此契机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积极建设南水北调主干渠及城市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5月11日,清澈的丹江水从输水管道中喷涌而出,流入市西水坡调节池,丹江水正式进入濮阳市。2016年6月22日上午,市城区丹江水供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濮阳市城区居民全部喝上丹江水,结束了30余年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我市也成为继郑州之后全省第2个城区居民全部饮用丹江水的城市。
此后,我市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新模式。2021年年底,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丹江水市县全覆盖的城市。2020年8月,全省农村供水“四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濮阳市被确定为2个全省饮用水水源地表化市级试点之一,5个县全部被确定为县级试点。同年11月,国务院大督查对濮阳市做法通报表扬。
在实现丹江水全覆盖的基础上,市水利部门不断调整优化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格局,丹江水供水量逐年递增,截至2024年10月底,已累计安全供水8.4亿立方米。10年间,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水量由1271万立方米增加到12981万立方米,供水量发生了10倍变化。强有力的数据表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对整个濮阳市区水资源配置的影响之大。
从“喝好水”到“喝安全水”: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12月8日,清丰县固城镇刘张庄村,笔直的街道、充满诗意的亭台长廊、热闹的文化广场,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新画卷。临近中午,村民郭彦坤拧开水龙头,清甜甘洌的自来水汩汩流出:“现在我们喝的都是丹江水,非常安全。”
郭彦坤的话,代表了广大群众对我市饮用水水质的放心和信任。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水前,濮阳市地下水口感差、水质差、不安全等问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着重解决的问题。自2015年通水以来,丹江水逐渐通至濮阳千家万户,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成为历史,群众的生活质量由此越来越好。时至今日,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受益范围涵盖全市近400万人口。在丹江水全市域通水的基础上,我市把城乡供水同质同标作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化水质检测,实时掌握日检色度、浊度、余氯等9项指标,月检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菌落总数等22项指标,季检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消毒剂指标等42项指标,实现各项水质检测指标同标准、全覆盖,实现了城乡居民享受一体化均等供水服务。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又投资3.8亿元,在原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了巩固提升工程,对2847个村庄农村饮水安全进行巩固提升,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99.6%。建成千吨万人水厂79处,基本实现一乡一厂,一乡一网,实现了集中安全供水。此外,为保障濮阳市水源多渠道供应,确保全市正常用水,保持备用水源存在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濮阳市9座南水北调受水水厂,其中5座拥有独立备用水源,若南水北调管道停水检修,水厂可自行启动备用水源以保障居民用水。不具有备用水源的水厂,也可通过不同途径来保障供水。
甘甜的口感、安全的水质,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日益增强。范县白衣阁乡甜水井村村民王成才告诉记者,一开始村里通知要接通自来水时,自己也担心过,害怕这自来水会不会也跟以前的井水一样,还是苦咸水。另外,这水费会不会挺贵?水质是不是干净?喝上丹江水后,一切疑虑都打消了,现在自来水管直接安装到家里,揭开井盖就是智能水表,在家可以直接用手机缴费,主要是丹江水好喝又安全,感觉真的很幸福。
从“蓄地下”到“润地面”:丹江水助力地下地上生态环境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丹江水水润龙城,对濮阳的生态环境贡献巨大。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由于地表水缺乏,我市地下水井开采取水频繁,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环境。丹江水进入濮阳后,我市纵深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加大南水北调受水区取水井关停力度,逐步封闭受水区地下水自备井,减少全市范围内地下水开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均衡、地下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全面提升。配套工程通水10年来,我市累计封闭自备井1951眼,其中城区封闭自备井1073眼,保留开采井1131眼,做到了应封尽封。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浅层、深层地下水位相比2021年年底分别回升1.81米、6.74米。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平均值从2015年的10.5米,到2023年年底已恢复至10.69米,地下水采用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蓄水,丹江水对濮阳地上生态环境同样大有裨益。据介绍,2016年至2018年,濮阳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先后三次向城市水系进行生态补水,累计补水5807.68万立方米,为濮阳市城区生态水系建设及补给地下水提供了水利支撑,提升了生态景观效果,优化了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近水、亲水、乐水”和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给濮阳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经济领域,南水北调工程正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腾飞的强大助推器。在南水北调通水之前,一些工业企业常因水资源紧张,生产用水供应不足且水质较差,导致发展受限。丹江水的引进,满足了企业生产线对水质的严苛要求,使企业的生产设备运转更加顺畅高效,极大促进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水利部门的数字统计,濮阳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自2015年通水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大幅降低,水资源支撑国民经济增长效益愈发显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丹江水一泓清水过处,处处是山青地绿业兴人和的局面,折射出濮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谱写着水润濮阳的美丽篇章。
来源:《濮阳日报》,2024年12月12日,记者:袁冰洁
编辑: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