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堵门子,后堵窗户,一年能吃二升沙土。”
“卖骡子卖马,不卖给张庄司马。”
这曾是内黄县当地广为流传的两句顺口溜,也是老一辈枣乡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苦”“咸”记忆。大意是说,当地水资源不丰富,土质涵养水源能力差,水质苦、咸,个别村庄连骡马都养不活。
然而,这一切在10年前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冽的丹江水缓缓沁润安阳大地,枣乡人民吃“好水”的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2017年,丹江水被正式引入内黄县。随后,该县又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不仅居民生活用水品质得到提升,生态环境也有了显著改善,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苦、咸水质由来已久
内黄县地处豫北平原、黄河故道,受原生水文地质和黄河故道易溶盐长期积聚的影响,境内浅层地下水氟、砷含量超标,中深层地下水含氟量、含盐量也较高,因此,形成大面积的苦水区和氟水区。虽然经过自来水厂专业化处理,但是依旧避免不了苦、咸的口感。
“以前的水我们都没有办法直接吃,口感不好。特别是最开始用井水的时候,存水的缸里都有一层沉淀。村里集中供水之后,水质比井水好了些,但口感还是不行,烧开之后水垢也特别多。”今年70岁的内黄县后河镇余庄村村民史风学老人对吃上丹江水之前的日子仍记忆深刻。
该村青年史军伟回忆起儿时家中吃水场景也感慨颇深:“小时候喝水必须先把水烧开,静置一会儿,然后再把水倒入新的容器里才能喝。烧水壶、烧饭的锅都能看见锈色沉淀物。”
家家吃上丹江水
为解决群众用水安全问题,内黄县委、县政府乘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东风”,谋划实施了内黄县第四水厂项目。该项目设计日供水能力8.3万吨。一期工程设计日供水4万吨,于2017年8月正式供水。至此,内黄县城16万群众结束了吃咸水、苦水的日子。
2020年,内黄县委、县政府再次发力,在充分调研、测算后,提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并积极着手推进。
内黄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包括配水管网156.12公里、配套中途加压泵站2座。配水管网根据现有乡镇水厂位置,从内黄县第四水厂开始,分南部、北部两个区域铺设延伸至各乡镇水厂,呈枝状分布。工程完工后,全县17个乡镇的18座水厂的地下水源置换为南水北调水源。
“我县南水北调用水指标为3000万吨。城区用水量约为1100万吨,乡镇供水根据测算为1347万吨。用水指标可以满足全县人民用水需求。”内黄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志峰表示,他们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和饮用水地表化工作部署,坚持高位推动,借助成为南水北调受水区的优势,开展饮用水地表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统筹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
内黄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自2020年开工,2022年年底完工。目前,内黄县全域用上了甘甜的丹江水。
“苦”尽“甘”来奔幸福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水能够更好地造福村民,2022年,我们对全村管网进行了整体改造,解决了管网老化、漏水、沉积物影响水质的问题,实现24小时供水,并安装了智能水表,确保群众用水用得透明、用得安心。”内黄县龙庆街道办事处魏庄村党支部书记魏艳伟告诉记者,群众对于吃水、用水方面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们都是用桶装纯净水、矿泉水煮饭。村里接上南水北调水之后,和之前用桶装水、纯净水煮出来的饭味道不相上下,生水也能直接饮用,有时候还能喝出甜丝丝的感觉呢!”魏庄村村民尹秋娥乐呵呵地说起近几年的变化。
据了解,由于长期吃含氟量高的水,包括魏庄村村民在内的许多枣乡人都是一口黄牙。刘志峰表示,水含氟量高不仅会引发口腔问题,还会引发地方病,随着丹江水的到来,全县群众生活用水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也有助于降低地方病的发病率。
丹江水的到来也使内黄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休养生息。“以前,除县城外,我们县工农业供水以及乡镇供水都是以地下水为主。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超采严重,形成了豫北地区最大的漏斗区。”刘志峰介绍,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成通水,每年至少可以减少中深层地下水开采1347万吨,有效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地下水生态,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编辑:安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