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航空港区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域,该工程的通水不仅为沿线企业和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也为航空港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为航空港区带来了什么?
什么是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现有东、中线一期两个工程建成并运行使用。作为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承载着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使命,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航空港区段全长 31.46公里,沿线途经6个办事处,29个行政村,向2座水厂供水,是我区重要的水源生命线,同时20号分水口门即将向开封市受水区供水,受益人口约 107 万人。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航空港区及郑州东部供水超6.45亿立方米,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地下水水位连续9年回升,有效缓解了航空港区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支撑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实实在在地提升。
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改变了什么?
11月15日上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宣传中心带领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来到航空港区比亚迪工厂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十周年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及企业用水等进行专题采访。
记者在这家汽车生产企业看到,从冲压、涂装、焊接等多个环节及流水线上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企业选择落地时,水资源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汽车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零部件和车辆进行清洗,再加上我们有几万员工生活用水需求也很大。所以水对我们汽车制造产业在选厂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有关负责人表示。
十年前,水资源的短缺曾是制约航空港区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工业用水一直是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了企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尤其是一些高耗水的工业企业。郑州富士康集团就是一家大型的代加工企业,2012年富士康建成后,面临着无水可用的窘境,当年企业进来得很匆忙,原本想利用黄河建个地表水厂,但后来发现没有用水指标了,很被动,不得不四处找水。在南水北调通水后,这一窘境得到彻底解决。
除了保障生产,南水北调的通水带来的优质水源还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生活在航空港区,在南水北调通水之前,我们每喝四杯水就有三杯来自地下。我们依赖地下水实在是依赖得很厉害,原来我们用的都是地下水,硬度偏硬,但是我们今天又是属于很幸运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喝的水都是几千年、上万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水,水质非常好。经过多年的净化,现在南水北调通水以后每天都能用上源源不断的丹江清水。”航空港区市民刘先生说道。
南水北调通水后,航空港区如何保障用水?
目前,航空港区共有2座水厂接纳南水北调水,第三水厂目前正在规划中,国家南水北调集团分配给航空港区年供水水指标共计9400万立方米,覆盖率达全区九成以上,供水以来,2座水厂每年超额完成分配的水指标,可持续将优质可靠的“丹江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通水之前,航空港区还是一座缺水城市,群众生活用水基本是开采地下水。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企业在航空港区投资落户。他们的用水是如何保障的?
今年以来,航空港区南水北调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三轮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攻坚行动,目的就是彻底提升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生态保护,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确保辖区企业和群众都能够用上放心水。前两轮排查行动中,郑州航空港发现涉及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328件,建立整改台账,逐一核实销号,截至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干渠两侧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不间断地对输水管线进行巡查,通水十年来,区南水北调办公室累计巡查输水管线8万多公里,巡视阀井900多座,巡查频次达6000余次,及时修复管道漏水4次;累计巡查干渠工程保护区约4万余公里,重点部位巡查1000余次,制止违法违规行为600余起,整改安全隐患2000余处,有效保证配套工程安全稳定供水。
为彻底消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风险隐患,确保总干渠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区南水北调办公室抢抓国家增发超长期国债投向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期,深入谋划并上报了首期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段)防洪影响处理工程总工程量的80%,预计年底全部完工。
十年来,我办始终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总体建设目标,统筹做好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全面筑牢航空港区重要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现代化航空港区篇章。
编辑: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