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
一泓水幸福一座城
时间:2021-12-14 来源:许昌南水北调 浏览量:
“大禹千秋疏导江河功在水,新渠万古沟通南北利于民。”在禹州市禹神快速通道与西外环路交会处向西约100米路南,有一座“濯缨亭”,亭子两侧镌刻着上面这副楹联。这里的小型游园是为纪念南水北调工程通水而修建的。南水北调总干渠从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今,已有7个年头。7年来,甘甜清澈的丹江水由南向北静静流淌,并通过不同的支渠向两侧延伸,泽福于民。 7年来,许昌“南水北调人”精心呵护城市水之“血脉”,使清澈的丹江水融入乡镇,融入城市,融入百姓生活,助推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12月5日,天气晴朗。站在“濯缨亭”远眺,南水北调总干渠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远去。禹州市水务保障中心的马勇介绍,距亭向北约2公里处的建筑,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16号口门处的任坡泵站。在这里,有3条输水支线分别通往神垕镇、禹州城区和登封市。 神垕,这座以钧瓷闻名的古镇,曾因地处山岗之上而备受缺水之痛。如今,拧开水龙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居民们的幸福感无法言表。担负神垕镇供水任务的是禹州市本源水务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王敏霞回忆,在南水北调总干渠通水之前,位于神垕镇的水厂是从1000多米深的井内取水,“当时抽水用了2.4万元电费,只收上来2000多元水费。管道里的水还没有流到群众家中,井里就没水了……” 神垕镇地处山区,普通人家想打出一眼水井,是难上加难。神垕镇北大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兆旭说,社区居民毛晋章连续打了3眼三四百米深的井,结果都没有水。既是有人家井里有水,也属于“布袋水”,用不了几天干涸了! 神垕镇南大社区八组居民刘妞说:“当时,居民都开着三轮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一吨水贵时合到30多元钱。每家都有一个蓄水池,池水孳生小虫,但还要用于烧水、做饭。大家的洗脸水、洗脚水都不舍得倒……” 2015年1月,丹江水从南水北调总干渠流出,经禹州任坡泵站,到达神垕镇水厂,经消毒、过滤流到千家万户。王敏霞说,有了南水北调的丹江水源,水厂经过三次加压,把自来水送到禹州西部山区地势最高的村庄。目前,水厂位置最高的清水池位于禹州市磨街乡牛头山的山顶上,与总干渠相比落差为580米……神垕镇水厂由原来的每天供水量约2000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每日1.1万立方米。南水北调水源为禹州市解决西部山岗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根本保障。如今,由任坡泵站输出的丹江水从神垕镇向鸿畅镇、磨街乡、文殊镇、顺店镇、方岗乡、火龙镇等7个乡镇延伸,受益人口达21.5万人。 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7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我市累计供水11.12亿立方米,受水区域33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超227万。 水乃生命之源。有了水,神垕镇往日的人气、灵气似乎找到了更多依托。 神垕古镇的钧瓷生产声名显赫。丹江水纯净甘甜,水质优良,对钧瓷生产有一定影响。“之前做钧瓷用煤矿抽出来的黑废水,有杂质,影响釉色,瓷器显得有些灰暗。”位于神垕镇的宋元钧瓷坊董事长王建伟说,“制胚、釉料都需要用水来调节,使用丹江水这一优质水源,可以使钧瓷釉的透明度、光泽度更高,使红色更红、蓝色更蓝、绿色更绿……”北大社区居委会主任、国粹钧窑董事长张兆旭说,之前神垕镇缺水时,个别居民搬到镇外去居住,有的老宅几千元钱就卖了!现在有了水、电、气,不少人又搬了回来。“南水北调丹江水带活了神垕镇的经济、旅游,也吸引了更多客商前来投资。” “在没有用上南水北调的丹江水时,每天都要用三轮车跑几十里路去拉水。哪天三轮车坏了,家里就没水喝,更不用说制浆拉胚了。”禹州市卢钧窑艺术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改枝说,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白花花的自来水,水质好,价格还便宜。神垕镇作为工业镇,之前最缺的就是水,现在水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神垕镇的群众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受益最大。”南大社区居民、郑发瓷业负责人刘妞说,她家以销售生活用瓷为主,大部分商品都直接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之前因为神垕镇缺水且水质不好,生活用瓷个别检测指标达不到出口标准;现在用上了纯净的丹江水,符合出口指标的商品合格率明显提升。”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每年向我市分配水量2.26亿立方米,通过4座分水口门向许昌市区、长葛市、襄城县、鄢陵县、禹州市及神垕镇的8座水厂供水,在满足全市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为许昌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很多产业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许昌段起点位于禹州市鸿畅镇小武庄村,终点位于长葛市与新郑市交界处,全长54公里。许昌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长约150公里,通过总干渠15号、16号、17号和18号四座分水口门分别向许昌市区(含建安区)、禹州市(含神垕镇)、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和临颍县共8个受水目标供水。其中:15号宴窑口门向襄城县供水,输水管线长25.83公里;16号任坡口门向禹州市和神垕镇供水,输水管线长18.11公里;17号孟坡口门向许昌市区(含建安区)、鄢陵县和漯河市的临颍县供水,输水管线长92.32公里;18号洼李口门向长葛市供水,输水管线长14公里。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总干渠和配套管线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居民用水、生态用水的关键。 12月6日,在位于建安区曹寨水厂南侧的17号分水口曹寨水厂现场管理站,值班长郭晓娜紧盯电脑屏幕,观察着管理站内电流电压、流量计数等数值。每隔两小时,她都要对管理站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管道压力等进行巡查记录。在她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除夕夜、节假日,她都有可能在值班的岗位上。 12月6日上午11时,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安区管护员李龙、李澳阳、张猛三人正在南水北调配套管线上巡逻,他们的职责是观察是否有管线漏水,管线是否有施工占压,并下到阀门井内进行查看。 “在南水北调150公里的配套管线上,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值守。”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配套工程运行负责人李留军说,在输水管道沿线,巡查人员不管是冬秋春夏,不管是刮风下雨,每周都要对阀井检查至少两遍。虽辛苦,但他们丝毫不敢大意。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付出,换来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水的平稳运行。 12月6日,在冬日阳光下,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显得格外温馨。“现在,我们不仅生活环境好,居民的收入也增多了。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不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金明涛说,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他们发展莲鱼共养、金银花种植、无公害温室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不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除保障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正常供水外,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的另一项工作是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市共接收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民4208户16454人,有13个移民安置村庄。截止目前,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积极协调争取生产发展奖补资金,帮助移民村建成了养殖场、藕池、蔬菜大棚等近50个项目,13个移民村集体年收益有130余万元。 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移民安置科负责人屈永生介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市编制了移民村建设规划,长葛市佛耳湖镇下集村、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麦岭镇白亭东村和建安区蒋李集镇金营村已被省移民办评为全省美好移民村示范村,我市又规划建设了和尚桥镇新张营村美好移民村项目——农业研发中心及仓储项目,加快发展的后劲十足。
编辑:王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