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周年,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1.2亿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调,不只调来好水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一路北上,南水情长。
6年前,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河南南阳陶岔渠首大闸缓缓开启,蓄势已久的南水奔涌而出。这一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也意味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6年来,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东线,自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沿京杭大运河及平行河道逐级翻水北送,以世界最大规模泵站群实现“水往高处流”,累计向山东调水46亿立方米,惠及人口约5800万;中线,南水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跋涉1432公里润泽京津冀豫,累计调水348亿立方米,约6900万人受益。
394亿立方米,记录着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6年来的点滴。回望这6年,数字背后,南水为北方带来的,远不只水。
调来好水:用水有保障,水质更好了
“原来我一般不敢穿白衬衣,因为我们这儿煤尘大,白衬衣容易脏,可供水难,衣服不能洗那么勤,水质也不好,白衬衣洗完容易发黄。这几年用上南水后就不一样了,不仅用水有保障了,水质也更好了。”说起南水,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的高广伟脸上挂满了笑容。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东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优质的南水改善了沿线群众的饮水质量,让很多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
然而,甘甜的南水来的并不容易。为了这一渠清水,东线水源地江都把202平方公里划为禁止开发的“红线区”,100多家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因靠近送水通道关闭,涉及投资额60多亿元;东线沿岸仅化工企业累计关停800多家。中线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和中线干线9万征迁群众搬迁,沿线上千家化工企业关停,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升级。东中线沿线巡线工作人员一年四季不间断行走在渠道旁,时刻把握监测点的水质状况;上万名河长湖长参与水质保护。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调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此,水利部创新“视频飞检+现场飞检”监管模式,确保供水防疫两不误;中线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疫情上报及监控系统等远程调度管理,确保输水安全;东线工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安全调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安全优质的前提下,南水改变了北方多地的供水格局——在北京,南水替代密云水库向自来水厂供水,并反向输送至密云水库,北京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天津形成引滦、引江“双水源”供水格局,15个行政区喝上汉江水,近千万市民受益;河南受水区城市的59个县区全部受益;河北90多个县区受益;江苏形成双线输水格局,受水区供水保证率提高20%~30%;山东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的联合调度,每年增加净供水量13.53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61县(市、区)。
调来好生态: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河湖更美了
“别看这瀑河水库顶着个水库的名头,实际枯了好多年了。没想到,这两年开始又有了水,看着这哗啦啦淌的水,心里真敞亮。现在的水库、河道都和我小时候那会儿一样。”河北保定市徐水区瀑河沿线德山村村民代克山说。
代克山感受到的变化,离不开南水北调的贡献。除了让北方居民喝上好水,越来越多“干渴”的河流也“喝”上了南水。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6年来,有效增加了华北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河湖、湿地面积显著扩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中线,自2016年开始,南水向受水区47条河流生态补水49.64亿立方米,提升了河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加了水环境容量,改善了河湖水质,实现了河清岸绿水畅景美。华北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北京地下水位自2016年以来累计回升3.04米,增加地下水储量15亿多立方米,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等区的村庄出现泉眼复涌;河北省深层地下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转为上升0.52米;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
在东线,沿线河湖水网的水体流动增加,生态补水2.81亿立方米让南四湖、东平湖、微山湖等数十个河湖自然生态明显修复。
调来节水理念:南水来之不易,用水不能任性
“南水这么宝贵,可不能浪费。我这水管都埋在地下,水肥通过滴管渗到作物根部,就像是输液,浇地变成了浇作物。根据土壤墒情,能随时开启阀门,小水勤灌,节水节肥,还能降低蒸发量。”在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七成左右的河北邯郸,广府镇史堤村种粮大户刘军感慨道,“从前缺水我们吃过苦,现在有了水,更得珍惜。”
汩汩南水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但沿线省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仍然存在,用水不能“任性”。而且,滴滴南水来之不易,为了它,40多万人告别故土,水源地许多人另谋生计,数十万建设者接续奋战,“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饮水思源,受水区沿线各地先后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拧紧节水“龙头”——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全市16个市辖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15.4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1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1立方米下降到7.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710提高到0.747;天津坚持“多渠道开源节流,节水为先”,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节水条例;山东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将“单位GDP水资源消耗降低”节水指标纳入对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河南郑州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微观定额管理的用水管理模式,统一调度地表水、地下水,统一取水许可管理,统一下达计划用水指标,统一征收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
只有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南水,才能让这渠清水永续北方。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3日 01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薛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