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人日报:南水北调通水三年新变化(五)
水,带动了旅游
□本报记者 彭爱华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省水资源紧缺的难题,解决了干渠沿线城市供水,受水区地下水也逐步回升,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助推企业产品质量提高,而且还盘活了多地过去受制于水的旅游业。南水的到来,为当地旅游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盘活古镇旅游业
禹州市神垕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过去旅游业受制于水,难以大发展。南水北调的水引入神垕镇后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神垕镇开始大胆放开手脚着手发展旅游,今年投资5.1亿元,建设了公园、老街等旅游项目。
11月28日,在神垕镇老街,记者看到古香古色且带着生活气息的院落座座相连,独具特色的钧瓷文化融入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古镇悠久的历史底蕴正不断吸引着外地车辆不断驶入。
“过去十一黄金周一般只有五六万人,今年国庆节期间游客达到37.5万人。”11月29日,神垕镇人大主席靳峰伟信心满满地介绍说,围绕古镇未来几年旅游开发,神垕镇定下了“三年创3A,五年创5A”的目标,根据今年的状况,未来神垕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世界名片”焕发生机
大运河滑县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昔日航运的繁荣。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滑县,这块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土地也从此有了世界名片。
如何运用好这张世界名片,让更多的人来感受道口这座千年古镇的魅力,滑县县委县政府把道口古街改造提升这一事项提上重要日程,着力打造集大运河、道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饮食等文化产业为一体的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形成完整的旅游业态和具有浓郁历史氛围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与民生的融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水,成为一道现实难题。2016年12月31日,跋山涉水的丹江水每天以3万立方米左右的速度为干渴的滑县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经过逐步改造升级,流淌着鲜活历史的大运河和因运河而生的千年古镇已经引起了世人关注的目光,专家、媒体、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客逐年增多,现已接待300余万人次,千年古镇在南水滋润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北方水城的美丽嬗变
在荷香中入梦,在水声中醒来,正成为许多许昌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因水而困、因水而忧的北方城市,如今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之清、水之畅、水之美已经成为许昌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从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变成令人赞叹的“北方水城”,在美丽嬗变的背后,有一个重要功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通水后,让许昌市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状况大为改观。2015年9月1日起,许昌市水系连通工程开始试蓄水,颍汝总干渠上的闸门缓缓升起,河水喷涌而出,流入许昌市区7条河流、2条水渠和8个湖泊。“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日益显现。
城区水系连通后,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新活力。
今年5月,许昌市刚刚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验收。前不久,许昌市又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16年春节长假,护城河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北海公园仅在大年初一就有超过5万人次的客流,许昌出现了“满城尽是看水人”的盛况。2016年许昌市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
未来,一渠清水还将为这座北方水城不断注入生机活力。
龙湖成为濮北新区崛起的亮点
在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占地8200多亩的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又称龙湖,设计库容1800万立方米,如今,龙湖已成为濮北新区快速崛起的亮点。
据濮阳市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常华介绍,由于工农业用水持续增加,地下水过度开采,濮阳北部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2014年龙湖建成蓄水后,地下水位提升了四五米,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濮阳市还承担着引黄入冀补淀任务,引黄入冀补淀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雄安新区生态水源保障项目,被濮阳群众称为“小南水北调工程”。2015年年底,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南段开始施工,引黄渠道需要断流,龙湖失去了水源,经上级同意,濮阳市调丹江水对龙湖补充水源,近两年来累计对龙湖应急补水3600多万立方米。“丹江水补充进来后,龙湖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野鸭更多,现在连白天鹅也来龙湖了。”常华说。
濮阳市正在对龙湖的岸线进行综合提升改造,目前已经栽种树木10多万株,建成湖滨广场8个、花园16个,绿色生态廊道长29公里,多姿多彩的龙湖风景吸引人们前来休闲、旅游。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就吸引游客45万人次。
原文链接:http://www.hngrrb.cn/hngrrb/html/2017-12/20/content_67220.htm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