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的“农业革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两周年回眸之二
本报记者张海涛
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完成了一次“农业革命”。
唐王桥村距离丹江口水库十几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村而过。按照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原则,唐王桥村属于二级保护区。
12月6日,记者在村中看到,干渠旁的农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金银花。
“过去一家一户种地,不用化肥农药不可能。”唐王桥村金银花协会会长高敬森说。但大肥大药的粗放农业耕种模式,对干渠水质有威胁。
为达到保护水质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2011年村里将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制药公司,改种金银花。
记者了解到,现在唐王桥的农田采用绿色环保的耕种模式。剪下的金银花枝条要发酵制成肥料还田。为避免使用杀虫剂,农田里安置了大量太阳能灭虫灯。
正在田里剪枝的村民陈志香告诉记者,家里的十几亩地全流转给了公司,一亩地流转费用六七百元。种金银花活很多,锄草、摘金银花、剪枝等,一年到头忙不完,为公司干活能挣两三万元。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京,成败在水质。作为核心水源地,我省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全力以赴抓好水质保护工作,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像唐王桥一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面源污染战役已在水源区各市县持续多年,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为实现水清民富的双赢目标,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中,我省考核结果连续四次位列第一。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四连冠,成绩来之不易,见证着中原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2003年以来,在水源区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000多家,在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否决了600多个因存在污染风险的拟建项目。水源区的每个县(市)、乡镇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我省还开展了总干渠两岸生态带建设,总长度约631公里,面积23万亩,目前已完成九成以上。
记者从省南水北调办了解到,通水以来丹江水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稳定达标,这条蓝色生命线广润北国。
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12月8日 记者 张海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