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两周年回眸之三:地下水水位何以逆袭
本报记者 张海涛
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在许多地区地下水超采日渐严重的今天,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却出现了地下水水位“逆袭”的状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情况却大相径庭。
多年来,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为维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超采严重,超采总量为5.73亿立方米,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我省制订了受水区2015年~2020年地下水压采方案,将减少开采地下水2.7亿立方米,各受水区不断加快自备井封停步伐。
记者从许昌市南水北调办了解到,曾经超采严重的许昌市目前已关停自备井400多口,地下水水位回升两米多。
全力封井的底气,和源源不断送来的丹江水大有关系。
水,一度是许昌最大的短板和瓶颈,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年均分配水量2.26亿立方米,让许昌市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状况大为改观。
不仅仅地下水受益于丹江水,许昌市的北汝河水也被解放出来。
北汝河是许昌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北汝河水被置换出来,用于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和农业灌溉。原本缺水之地做起了水文章,实施了水系连通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
12月7日晚,在许昌市的东湖景区,记者看到,喷泉随着音乐起舞,湖面波光粼粼,空气中氤氲的水汽让人一时恍如置身江南水乡。别号“莲城”的许昌变得名副其实,河畅湖清,水韵悠悠。
记者在新乡、郑州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地下水水位均出现回升现象。
不仅仅水生态环境在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变化。
“树多了,风沙小了,好些原来见不到的水鸟都来了。”南阳市卧龙区邢庄距离干渠不远,村民盛纪学告诉记者。
为保护干渠水质,我省开展了总干渠两岸生态带建设,总长度约631公里,面积23万亩。目前建设任务已完成九成多,中原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绿色长廊,将有效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
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12月9日 记者 张海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