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攻坚 水润中原
——『十二五』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回眸
穿越郑州城区的南水北调干渠。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张海涛
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新年献词中,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指出,工程进入三年决战的关键一年。
此后数年,轰轰烈烈的攻坚战在我省深入开展,一条新水脉悄然延伸。2014年12月12日,半个世纪的梦想,一代伟人的勾勒,终于变为现实,纵贯三千里的大运河豪迈地流淌在世界的东方。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力以赴、克难攻坚,确保了工程顺利通水。之后及时把工作重心由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变,力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省南水北调办主任刘正才说。
历史的脚步匆匆不息,这段催人奋进的英雄凯歌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回响!
五年,重任如山
2011年,陈学才临危受命,担负起宝郏一标的项目经理。此时,宝郏一标进度严重滞后。而且,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水位高,渠道穿村过户,施工难度极大。
“当时觉得按期完工,简直是痴人说梦。”今年12月6日,说起当时的压力陈学才记忆犹新。
承受巨大压力的不仅仅是陈学才,宝郏一标就像整个河南段的缩影,2011年时中原肩上重任如山,前路漫漫。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中线工程建设序幕正式拉开。
我省境内省黄河以北段2005年开工,而黄河以南段工程2011年才破土动工,比其他段开工整整晚了6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定下的主体工程完工时间都是2013年年底,不同的起跑线,同样的终点线。
开工已经晚了,我省干渠工程的施工难度又特别大。各种交叉建筑物密集,渡槽、桥梁、倒虹吸等1254座,平均每公里达到1.7座,其中公路桥梁767座、铁路穿越27处。
被称为“土工界的癌症”的膨胀土(岩)也特别“偏爱”我省,中线干渠穿越膨胀土(岩)渠段累计长约340公里,大部分在我省境内。高填方、高地下水位、煤矿采空区等难点渠段也较多。
随着工程的推进,沿线市区新增了一批跨渠桥梁,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征迁永久和临时用地,沿线施工环境干扰进一步加大。
要命的是,关键时候老天也来捣乱。黄河以南段2012年汛期阴雨绵绵,致使大多工程量积压到了2013年,要保证主体工程完工,三年的任务必须两年完成。
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如同河南建设者背负的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四省市,但许多专家感慨:河南成则中线成!
我省配套工程建设任务也十分艰巨,输水线路总长1000公里,通过总干渠的39个分水口,向11个省辖市以及36个县(市、区)供水。点多、面广、线长,穿越工程、设计变更、城区段地下顶进,难题层出不穷。
2012年11月,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全面拉开大幕。按照国家要求,配套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同步通水、同步达效。此时,干线工程通水日益临近,配套工程建设时不我待。
南水北调是世纪梦想、千秋伟业,将有效破解我省水资源短缺的困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重任在肩,不容有失,我省集全省之力、汇全省之智,奏响了一曲雄浑激昂的中原交响乐。
省委、省政府把南水北调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高度重视。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副省长王铁等领导多次检查指导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服从国家大局、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政治生态保障。各级各部门倾力服务工程建设,和衷共济,鼎力相助,为工程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五年,只争朝夕
开工晚、任务重,河南段要想不落人后,只有夜以继日,奋力追赶。在工地,从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倒计时牌总是置于最醒目的位置。抢工期、保通水,只争朝夕的主旋律贯穿了工程建设的每一天。
经过精心筹划,我省采取了督导奖惩、驱动加压机制,组织开展全线劳动竞赛和改性土填筑、渠道衬砌、跨渠桥梁建设等专项劳动竞赛,重奖重罚,充分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同时,紧紧抓住施工重点难点,优化施工方案,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程顺利进展。
2011年短短的一年时间,方城六标项目经理陈建国失去了母亲和哥哥两位亲人。陈建国一方面为了照顾老父尽孝,一方面不误工作尽忠,毅然决然地把已经75岁、病魔缠身的父亲接到工地上,带着老父修干渠。
提起2013年“决战三个月,实现大目标”劳动竞赛那段特殊的日子,南阳建管处处长秦鸿飞便有些激动。他总是感慨:如果任何一项稍有松懈,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都难以实现。
抢进度的高峰期,宝郏一标项目副经理李永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曾经四天四夜没有回过宿舍,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
这样全力以赴的建设者,千里战线上比比皆是。他们忘我地工作,确保了这项国字号工程顺利推进。
在这场保通水的攻坚战中,广大建设者还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全力开展技术攻关,趟出了一条突破常规的创新之路。
在黄河以南段工程中,方城六标地质条件最为复杂。该标段全长7.55公里,其中膨胀土5.5公里、高渗水地层近3公里。
面对各种严峻考验,项目经理陈建国组织项目团队成员,不等不靠,勇于创新,敢闯敢试。
方城六标有一段近1公里长的渠道,里面全是十几米厚的淤泥,开挖十分困难。陈建国与挖掘机司机商量,把一块块厚钢板焊起来,又在钢板上焊上一条条钢筋棍,先在淤泥上铺上碎沙石,再盖上钢板,将挖掘机开到钢板上,使得淤泥开挖作业顺利进行。
类似的创新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他不惜成本购买锅炉,在冬天预制桥梁时采取蒸汽加温养护,使桥梁预制不因天气寒冷而停工;再如在改性土施工中,大胆使用路拌法与场拌法相结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省委、省政府把配套工程建设摆在与干线工程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部署,配套工程与干线工程建设两个战场同时摆开,齐头并进。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广大建设者高扬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旗帜,无数的力量在此集结,无数的汗水在此抛洒,河南731公里干渠建设不断提速,配套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013年12月25日,河南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为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质量至上
千秋伟业,质量为先,质量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质量,多次强调一定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在中原大地,质量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几千个日日夜夜,人工开挖的千里长渠没有出现质量事故;历经千百次检测,质量优良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10万名建设者矢志不渝,用一腔热血浇筑出我省水利工程史上的“质量奇迹”。
你见过这样的工地吗?对混凝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夏天给衬砌面搭遮阳棚,抽地下水降温;冬天加热施工用水,混凝土浇筑完毕立刻用棉被铺盖御寒。这是宝郏一标曾经出现的景象。
“南水北调是千秋伟业,只有精益求精抓质量,才能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项目经理陈学才说。
我省有一支“飞行检测大队”,他们配备了地质雷达、混凝土扫描仪等先进装备,从来不打招呼,直接“空降”工地,把施工细节查个底朝天。
我省坚持以铁的手腕抓质量,持续保持对工程质量管控的高压态势,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深入开展质量集中整治活动,实行“稽察、巡查、飞行检测”三位一体质量监管,严格责任追究,用制度织就了一张坚实的质量防护网。
在潮河四标项目部,一些关于质量的名言被制成标牌,悬挂在走廊上,时时刻刻提醒员工要以质量为先。虽然工期很紧,但当质量与进度发生冲突,一定是进度让位于质量,没有质量的进度在这里被视作零进度。
“质量就是进度,质量就是成本。”项目经理符运友说。
制度高压已把“质量第一”的理念深深镌刻在每个细节、每道工序上,类似符运友的这种处处以质量为先的理念,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随处可见。
农民合同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能让他们看懂和理解衬砌要点才是关键。平顶山建管处为此颇动了一番脑筋,拟出了一套类似于“三字经”的顺口溜,“切纵缝,上中下,三个点,一条线……”读起来朗朗上口,农民合同工很快悉数掌握。
配套工程建设中,我省把工程质量管理放在首位,配套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严把原材料进口关,对PCCP管道等还实行驻厂监造,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
在多方面努力下,我省的工程质量始终保持良好。2014年10月,河南段工程顺利通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专家委专家对全线进行的质量评估。
一条纵贯中原的千里长渠,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工程,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五年,盼水乐水
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郑州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其发展的重大瓶颈。
郑州市民常年饮用的黄河水,口感差,而且夏季用水高峰期还有断水之忧。“黄河水有些土腥味,而且水壶里常常结垢,泡茶用的都是桶装水。”说起喝了几十年的黄河水,郑州市民栾静印象深刻。
我省去年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平顶山市旱情尤其严峻,市区上百万人口面临用水危机。缺水的焦灼,曾让许昌与兄弟市连续多年“夺县争水”,许昌每年要花费大笔资金调水买水。
沿着千里干渠一路行来,焦渴的呼喊时时在你耳边响起。到2020年,全省水资源缺口将达到约39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历经十载艰苦奋战,千秋伟业终于迎来梦圆时刻。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闸门高高提起,清澈的丹江水喷涌而出,踏上了北送京津的新征程,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4年12月15日,中原大地实现了通水的梦想。
通水后,我省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变,确保工程平稳运行。同时,加快配套工程扫尾工作和受水水厂建设,受水地区不断增多。
截至今年12月12日,累计有29个南水北调干渠口门及3个退水闸向我省供水,共有8.74亿立方米丹江水润泽中原城乡,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水利基础支撑作用。
今年,喝上了丹江水的栾静异常高兴,家里常年购买的桶装水终于下岗了。
供水目标目前已涵盖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9个省辖市及邓州市,受益人口达1400多万,供水效益不断扩大。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全省上下切实加大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力度和沿线生态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连续三次《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考核中,我省均拔得头筹。
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标准的丹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的千家万户。
结 语
回眸中原“十二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像一首雄浑壮丽的乐曲,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一段岁月因之熠熠生辉。
从大运河到红旗渠,古往今来,伟大的工程总是闪耀着精神的光芒。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务实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原大地上的愚公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在这条浩浩奔流的新水脉上熔铸升华,为河南涂抹出更厚重的精神底色。
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刚刚走完它润泽北国的元年。未来,人水和谐的华夏美景更值得期待!
大事记
2005年9月27日,河南省第一个开工项目穿黄工程开工建设。
2011年4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2011年4月30日,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启动。
2012年11月28日,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2013年12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主体工程完工。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2014年12月1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
展望“十三五”
“十二五”期间,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丹江水开始润泽广袤中原大地。
“十三五”,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将有哪些大动作,会带给百姓什么样的福祉,会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怎样的新动力?
根据已编制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十三五”专项规划》,规划项目主要包括调蓄工程、新增供水目标、生态保护、总干渠防洪影响处理工程等,总投资596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投资246亿元。
一是调蓄工程。包括总干渠与现有水库的连通工程、新建调蓄水库。通过实施总干渠与鸭河口、燕山、白沙、盘石头、孤石滩、昭平台、西霞院等现有大型水库的连通工程,实现水库与总干渠互联互通;在许昌、郑州、新乡、安阳等地分别建设沙陀湖、观音寺、薄壁、洪洲湖、石佛寺和宝莲湖6座调蓄工程;按照省政府批复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规划》,建设调蓄池,按7天供水量确定工程规模,在总干渠及配套工程正常检修维护或发生突发事件时,保障受水城市供水安全。
二是增加供水目标。增加内乡、官庄工业园区、鄢陵、沁阳、濮阳、南乐、西平、上蔡、项城、淮阳、鹿邑、永城、新密、登封、原阳、延津、封丘、林州等县(市)供水目标,新建开封市、商丘市供水工程,扩大供水范围。
三是总干渠和配套工程生态保护。在南水北调总干渠河南段两侧各栽植宽度100米以上生态绿化带,规划面积为21万亩;水源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安排点源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风险管控四大类共244个项目。
四是解决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存在的遗留问题。对未列入防洪影响处理工程范围的167条沟道进行治理。
来源:河南日报 2015年12月15日 记者 张海涛 摄影 余培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