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一渠清水送津京
淅川县生态产业——万亩核桃基地一角。杨冰 摄
安康市白河县枣树村扶贫搬迁社区
淅川竹柳种植基地
汇水区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
渠首生态廊道美丽如画(夏季风)
行船丹江口,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覆盖三省,玉界琼田连霄汉,波涛汹涌向北去。
通水近一年,95亿立方丹江水润泽京津冀豫15.5万平方千米山川土地。
“成败在水质”,豫鄂陕三省九市枕戈待旦,不敢懈怠,为了“重在持续能持续”,近日,在中线通水一周年之即,九市再次齐聚渠首河南淅川举办论坛,分享“水清民富”保水质的经验,并发出倡议“挽手护丹江 同心送清水”。
加绿减污严监测 清甜水质“苦”中来
雪后的淅川县城,天蓝、水绿、地干净。
“这水真清澈啊!”参加论坛的北京网信办副调研员王强走上淅川渠首低头感叹。
而在一年前的2014年12月末,首用丹江水砌茶的北京南城市民郑学锋惊喜感慨,“终于喝上好水了!”
为了这一刻,豫鄂陕三省九市水源汇水区几代坚守,终将变为恒久守护,世代延续。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的“重中之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持续保护生态、减掉污染,是不亚于移民的又一艰巨工程。
半个多世纪来,淅川在506平方公里的被淹土地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断关停污染工程,改变种植结构,重建生态屏障,最终守住了青山绿水。
南阳市西峡县、内乡县也是汇水的重要区域。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全市痛下决心,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关停企业800多家,直接损失超百亿元,同时还关闭畜禽养殖场660多家,取缔养鱼网箱4万多个,先后因环保问题否定了73个大中型项目选址方案,终止了62个大中型项目前期工作。
同样在行动的还有汇水区的其他三省八市。陕西省商洛市将“清水北送”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建立了环境评价的相关制度,保证了出省断面水质的稳定清洁。安康市投入11亿元实施水流域治理,投入108亿元建成21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汉中市则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盯紧七大类67个项目,实现企业“无污乱排”。
而湖北省十堰市也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关停并转污染企业560多家。神农架林区还成立了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合议庭,建成“飞机、监控、探头、巡防”合一的立体管护网络,让生态功能区红线面积比例由64.8%上升到89.6%。
此外,三省九市按照严格标准,建设了完备的水质监测系统,保证“加绿减污”的效果,坚决不让一丝污染流向丹江库区。同饮一江水,共为水甘甜。甜水“苦”中来,共饮苦也甜——是三省九市一年来最深刻的体味。
积极转型谋发展 绿色循环富源头
“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家家都有车、户户住洋房。”这是淅川渠首陶岔新村客栈老板范成保对生活的形容。
“我们这个蔬菜专业镇,每亩菜地年均收入1.5万元。”这是湖北十堰郧县柳陂镇挖断岗村村民易国珍嘴边的骄傲。
“山青水绿桃花谷,城里人周末来游玩,我的农家乐一年净赚五六万……”这是陕西省丹凤县桃花谷国家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村民王全德口中的笑语。
让汇水区兄弟“富起来”,不仅是投桃报李的感恩,更是保证江水“永续北送”的基础。为实现“水清+民富”的双赢,汇水区九市想方设法积极转型,在京津及全国兄弟省市区的帮助下,各自开动智慧,寻找路径,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一年来,九市人民以坚毅的决心,动人的智慧,共筑“持久水清民富”的无形大堤。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淅川县,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更是“水清民富”的标杆。为更好地让移民群体富起来,该县先后为企业融资近20亿元。仅茶产业一项,每年就提供500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
目前的淅川县,除林业产业蔚为大观外,还引进50多家企业,投资8.5亿元发展茶叶等生态产业28万亩,林农人均增收800多元。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多种经营模式,现在年产值也可达4.47亿元。发展旅游业更是解决了8000多人就业。
据统计,2014年淅川县仅林业产值就达12.5亿元,8.5万农民由此端上了“绿饭碗”,走上了致富路。
不惟淅川,南阳市更将“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实现水清民富”上升到全市战略上来。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特别强调,要真正做到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在清水里。南阳市政府还与北京市就产业项目、园区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汇水区的陕西省汉中、安康、商洛下属市县大多是国定或省定贫困县,财力非常薄弱,当地老百姓过去主要依靠山里的木材、药材、矿产来发展经济。但各地也顺势积极转型,寻求绿色发展。
商洛市网信办主任赵嘉安介绍,商洛市立足南水北调工程制定发展战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计划到2017年建成投资358亿元的197个项目,初步形成循环工业体系,循环农业体系,循环型商贸物流体系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发展体系。
湖北省十堰市的郧县,则通过完善统筹型、捆绑式资金投入机制,整体连片推进60个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打造出了茶店镇樱桃沟村等一批以观光休闲、蔬菜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宜居村庄,这里的农民也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2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城镇化”。原有的移民新村也陆续通过扩展、提升、增容变成新型农村社区,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荣中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带动了旅游、运输、服务等相关行业迅猛发展。
思路一变天地宽,绿色、循环更可观。行走目前的南水北调中线汇水区,遍眼绿,遍眼富,因“水清”转变出的“民富”新局面,正如同清澈的丹江水一样,甘甜沁骨,不断持续。
青山富民相益彰 挽手永护万年绿
“我们将不断学习总结各地水质保护的先进经验,促进受水区和汇水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大水质保护力度,确保青山永在、碧水长流,确保一库清水,源源不断向北流!”汇水区论坛上,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对“水清民富”一直保持严谨的求学态度。
站在淅川县城东的凤凰山远眺,寒冬苍松翠柏、剑横戟立。而在淅川县宋岗码头的沿岸,两耳没有机器轰鸣的噪音,也没有农民撒肥种田的画面,只有内心感觉到的丝丝细流,或径流、或渗漏,轻轻融进这片浩淼库区。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石漠化的荒山,谁又能想到,这里曾风吹雨淋,黄泥翻滚,农药化肥,随河入库?
保护南水北调的水质,重在持续。作为汇水区的三省九市,仍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牢守着制度与红线,使这一浩大工程,因为“水清民富”的基础打造,变保护水质的“重在持续”为“能持续、可持续”。
盘点各地的发展战略、规划,都明确同一个理念——严格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强力推进项目实施,严格环境治理,坚决不让一滴污染进库区。
在南阳市,除严格“加绿减污”制度的实施外,这里还把库区屏障的生态建设放在“可持续”战略的重要位置,严守149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更在规划中突出了伏牛山、桐柏山、千里淮河、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和干渠“两山两水”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目前,南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25%,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甚至达到达53%。“青山绿水产甜水”已成为现实。
洛阳市也积极引导关停的工矿企业向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转型,决不让污染源死灰复燃。在邓州市,则大力推行育林绿化、退耕还林工程,目前累计退耕地115万亩,让沿库区乡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半。这些方式,都让“持续”从根本上扎紧了源头。
商洛市除了发展节约86.4万吨标煤的10万户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行动计划外,还在全市推行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度,强力推行退耕还林,关闭污染企业、矿山、建设污水,严防农药和化肥超标使用、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更将责任查究到市、县、镇、村领导和企业主体,为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堰市委外宣办副主任邓城介绍,该市坚持五城联创,在关停企业的同时,涵养2896亩青山。在汉中市,政府部门投资165亿元解决了9.43万户搬迁移民的住宿问题,让户均固定资产增收10万元以上,不让移民因返迁复蹈旧辙,产生农业面源污染可能。
……
“未来,三省九市将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路径,共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呵护一渠清水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保护好丹江口水库水质,确保清水永续北送。”
“挽手护丹江 同心送清水”的倡议言犹在耳,而这声声誓言,也正代表着三省九市人民的共同心声,流入丹江的浩淼库区,融进九市的青山碧水,世世代代,永远流传。
来源:人民网 2015年12月3日 记者 时岩 程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