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人民政协报:专版报道 “金秋走中线 饮水话感恩”考察活动
时间:2015-10-27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人民政协报:专版报道金秋走中线 饮水话感恩考察活动

 

  1022日,《人民政协报》第7版生态周刊专门报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开展的“金秋走中线饮水话感恩”京津市民考察中线工程的活动,分别发表题为“鄂竟平:希望全社会都来呵护这个伟大工程”、“走,去看看咱家的‘水龙头’!——京津市民代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实”的文章,并详细列举了“中线工程之最”。全文转载如下。

鄂竟平:希望全社会都来呵护这个伟大工程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出现在京津市民座谈会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也不足为奇。多年来,鄂竟平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行踪方式:“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这种神秘被称之为“飞检”,一种由南水北调工程首创的工程管理方式,即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各个工地突击检查质量。也正是因为“飞检”,鄂竟平才敢拍着胸脯说,“这绝对是一个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即将一周年之际,鄂竟平再一次“空降”南阳,除了到工程检查之外,他说他这个工程的“生产商”想和“消费者”来谈谈心。

  “历史将会证明南水北调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鄂竟平说。

  之所以有如此的底气,鄂竟平有充足的理由。

  “中线工程全线通水,不仅解决了沿线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需求,也改变了中国江河的布局,从此一江春水可以向北流,同时京津冀协调发展也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撑。”鄂竟平说。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亲历者,鄂竟平还讲起了工程从论证到开工,再到建设直至最后通水的种种艰辛。

  “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了整整50年,吵得非常激烈,一年也没闲着。主要围绕技术、投资、移民、治污四个方面。”当年还是水利行业“小兵”的鄂竟平也参与了多次“吵架”会议,“有6000人参与争论,仅国家层面组织的会议就有100余次,会上是真吵啊,我当时被惊得是目瞪口呆。这种局面一直到2002年才有了统一的认识,你们想这是有多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任务更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我们面临着众多世界级技术难题,比如穿黄工程、沙河渡槽,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唯一能做的就是试。我们要处理的土石方是三峡的十倍。”鄂竟平说。

  尽管建设任务艰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工程质量“网开一面”。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鄂竟平和他的飞检大队多年来共开除了150余人,将40多家建设单位作为不可信单位挂在政府网上。

  “现在想想也觉得这招过于苛刻了,一旦被作为不可信单位上了政府网,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招不到任何工程。没办法,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啊,必须严格。”鄂竟平说。

  在南水北调系统内部,一直让工作人员津津乐道的是:在某个工地,突然来了位老者,拿着锤子四处查看,这敲敲,那打打。工人见其气质不凡也不敢上前询问,待其走后向负责人汇报,问清相貌后负责人才“后知后觉”,原来是鄂主任来过了。

  提起中线的一系列治污工程,鄂竟平说“这个过程太艰涩。”

  “你们想啊,为了保水质,沿线关停了无数家工厂,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有我们34万多远离故土的移民、40多万工程建设者们,都为这个伟大的工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鄂竟平说他任何时候都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正是因为这伟大的工程来之不易,鄂竟平希望南水北调工程能受到全社会的精心呵护,能用好这江清水、保护好水质、管理好工程、发展好移民,共同维护南水北调的形象。

  “当然维护好南水北调的形象并不是要大家都唱赞歌,说好话,我们要如实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同时也要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下游的影响评估,使南水北调工程能永续利用下去。”鄂竟平说。

  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制作的《图解南水北调中线》的小册子上,也写着这样一段话:一千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就像一条细细的血管,穿山越岭,铺展在现代文明的腹地。过无数的城市村庄,与无数的铁路、公路及工矿企业交叉。保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长久润泽北方经济生活蓬勃发展,需要大家的精心呵护!

走,去看看咱家的“水龙头”!

——京津市民代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实

  金秋十月,河南省郑州、南阳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60多名来自北京、天津的市民代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即将一周年之际,他们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去看看滋润着北方大地的清泉从哪来?

  唐欣是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的护师,她还有另外一个让她更引以为自豪的“职位”:天津市水价听证会代表。唐欣说她一直在和水打交道,但踏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旅却是第一次。在由60余人组成的北京、天津市民代表中,有不少和唐欣一样的水价听证会代表,很多人和唐欣一样,爱水、亲水,想去看看南水的水源地。

  代表中还有全国劳动模范、高校教授、节水先锋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到4天的行程中,代表们参观了调配中心,见证了中线水质,也走近了广大移民……

数字点击:中线工程已调水已超17亿立方米

水源地的承诺:“永保一江清水”

  “欢迎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工作人员的介绍,引得人群一阵欢呼。

  站在桥上,向北是蜿蜒的河渠,一渠清水便从此启程。自20141221日起,长江之水便通过这1432公里的中线干渠及配套工程输送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地。

  据南水北调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208时,全线供水累计17.6891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输水6.6951亿立方米,天津市3.2068亿立方米,河北省0.7983亿立方米,河南省6.9890亿立方米。

  “水质好吗?安全吗?”代表们在启程之前,这恐怕是最大的疑问。

  的确,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在渠首的不远处,于中线通水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环境监测应急中心正24小时不停地运转着。301台(套)先进的环境监测、应急仪器设备以及在环库区、河流入库处建成的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水质监测浮标站,正对库区及上游丹江河、老鹳河、淇河入库河流水质的16项监测因子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

  “据我们的监测结果显示,中线水质大部分都是一类水质,只有个别情况出现过二类水质。”环境监测应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尽管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管理局也做了多套保水质的应急方案,“但通水近一年来,我们从未使用过。”说这话时,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副局长王江涛底气十足。

  “很放心。”唐欣说。

  在由渠首返回途中,北京的市民代表不知谁说了一句:“呀,忘了在渠首带瓶水回去了。”

  “带什么带,家里喝的就是这个。”马上有市民回应,随即也引发了车里一阵大笑。

  在这一江清水的背后,是水源地人民做出的巨大的牺牲。

  为保水质,河南为此关停了1000家企业,收入直接损失达到100亿元。

  用河南省副省长王铁的话说,“这是一串亮晶晶的数字”。

  泰龙纸业便是这众多企业中的一个。

  泰龙纸业曾是淅川的明星企业,年均税利1200余万元。这对至今仍是国家贫困县的淅川来说,可谓举足轻重。而且无论是工业规模还是工业废水排放,泰龙纸业都达到了省定标准。

  可因企业处在中线水源地,这家企业于200412月被彻底关闭。此举使豫西南这个最大的造纸基地损失巨大,资产损失2.3亿元。

  王铁将如此的铁腕治污形容是水源地“一诺千金的真情”。“这是为了使南水北调能发挥最大效益,一江清水能够永续北送,这是我们的承诺。”

  也正是因为众多南水北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工程运行将近一年来,水质稳定达标,惠及北京、天津等17个大中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此前不久,北京市水务局表示,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今年731日全市地下水埋深度回升了15厘米,达到26.55米,地下水储量增加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的首次回升。

数字点击:中线工程共完成移民安置34.5万人

移民的声音:“正描绘新画卷”

  市民代表们在去移民新村的路上,车上播放的纪录片《水脉》正在讲诉这样一个有些凄凉的故事。

  何肇胜,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为了南水北调,他一生都在搬迁中,23岁远迁青海,后返回淅川;30岁再迁荆门,后又返迁老家;20116月,他又带着儿孙,搬到黄河以北太行山下的新乡辉县常村镇。

  2012年的秋天,何肇胜在新村家园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路程,他最终没能落叶归根,而是留在了仅仅住了一年的迁入地。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高达34.5万人。

  从南水北调开始论证起,关于移民的话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如何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直是建设者们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此时,远离故土的乡亲们,你们过得好吗?

  快到正午时分,代表们一行来到了距中线渠首11公里的九重镇桦栎扒村,这是全省最大的移民安置点。

  走进村庄,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排列,黄墙黑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村民们或在门口下棋,或围在一起聊天。

  “他们都无事可做吗?”有代表问。

  “移民现在的土地肯定没有以前的多。但为了增加收入,我们投资3000余万元在村子里建了养殖小区,可以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同时,还引进南阳朵朵花业工艺品有限公司投资70万元入驻新村办起了绢花加工企业。”淅川县移民办公室主任赵全红说。

  通过产业发展,兴办企业,桦栎扒村转移社会劳动力600余人,实现了农民人均增收大幅上升。

  赵志清曾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上,2011625日,赵志清和他的乡亲们,从香花镇搬迁到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搬离故乡的那些日子,心就像是在撕裂,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咋过……”

  然而,几年过后,经过搬迁的移民收获了数不尽的喜悦:告别了山里的5间砖头平房后,按照政策,赵志清一家住进了由政府补偿建设的两套共192平方米的新房,并用低息贷款在统一规划的养殖小区里养了15头牛,1000多只鸽子,并租种了100多亩农田。2014年,赵志清全家收入突破30万元。

  像赵志清一样,移民群众纷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变身为生态产业工人,走上富裕路。

  目前,淅川11个移民乡镇已兴建2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42个,有50多家企业先后进驻移民村办厂兴业,全县有5万多移民参与或从事生态产业发展,近万名移民在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

  多年来,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库区移民乡亲,正凝心聚力描绘着一幅美丽的新画卷。

数字点击:目前京津冀受益人口已达约3400

受水区的感恩:“要铭记要节水”

  返程之前,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在南阳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市民代表们憋了几天的心里话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了。

  来自天津的全国劳模孔祥瑞用一口正宗的天津话说了掏心窝子的话:“我昨晚没睡好觉,很激动。”

  “我从小就生活在塘沽,那会儿喝的是地下水,每天都要挑水喝,我记得那水是咸的,由于含氟比较高,当地很多人都出现了黄牙,”孔祥瑞说,“如今,我们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伟大的时代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依靠伟大的人,这水来得不容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定要维护好、宣传好、发扬好南水北调的精神,让市民们做到人人有节水意识。”

  来自北京的刘丽萍还没说话,先鞠了三躬。“谢谢南水北调建设者们和远离故土的移民们!”

  刘丽萍说她的家就在十三陵水库边上,小时候记得河水很清澈,可以游泳,可以洗衣服,但曾经一段时间“河水已经很浅,没法看了。”

  “这一年来,我又眼看着水库水位回升,又变美了,谢谢大家,谢谢南水北调。”刘丽萍说,“看了整个工程,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水的珍贵。我要从自身做起,爱水、珍水、节水,同时还要向身边的人宣传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节水大军中来。”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俊峰自2007年起,每一个周六都没闲着,他每周都组织一批志愿者徒步走北京的水线,以唤醒市民对水的敬畏之心。

  “我们不能认为有了南水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更要居安思危,要将节水真正全民化,还应该从法制角度入手,实行梯度水价。”张俊峰说。

  感恩、节水成了大家的共识。

  “南水北调润山河,四面八方唱赞歌,一条巨龙贯南北,世纪工程艰辛多。精益求精保质量,环保发展促改革,饮水思源须感恩,节水先行有你我。”来自北京的王永革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除了抒发感恩之情和表达节水的强烈愿望之外,京津两地的市民代表还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建议加强旅游。这是独特的南水北调旅游,既游览了风光,也感受到了这个伟大工程,还能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孔祥瑞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金若时则想得更远。“因为有了这渠清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就是‘亲戚’啦,我们要共同打造这条‘黄金线路’,互相帮扶,共同发展。”

  仅仅在座谈会上抒发情怀,代表们还觉得不是很过瘾。返程的途中,颠簸的车上,北京市民代表发出了这样的倡议:

  金秋走中线,饮水话感恩。千里调水、世纪圆梦,渡槽明渠尺寸间看见工程艰辛,移民乡亲话语里听见南水深情。打开水龙头,一股清水流淌的是党和国家的关怀,是40万移民和水源区的伟大奉献,是沿线和建设者的日夜付出。

  北京市民代表号召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每滴水,传播正能量,干好本职工作,同创碧水蓝天!

 

中线工程之最

 

丹江口大坝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完工后,坝顶高程由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可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

  上榜理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解决了新老混凝土结合技术难题,其加工工程规模、大坝高度、技术难题在国内外均属少见。

湍河渡槽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

  中线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均为三向预受应力U型渡槽,渡槽内径9米,单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

  上榜理由:中线干线控制性工程,采用造槽机现场浇注施工,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属世界首例。

穿黄竖井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

  中线穿黄工程北岸竖井为大型圆筒结构,建于黄河河滩地中细砂强透水地层中,内径16.4米,井深50.5米。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井壁为双层结构,外层为地下水连续墙形式,厚1.5米,深76.6米,内层为0.8米厚钢筋混凝土现浇衬砌,采用逆作法施工。

  上榜理由:基坑工程规模之大、开挖之深、地质条件之复杂、工作难度之高,均居国内之最。

穿黄隧道国内穿越江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

  为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目前,中线穿黄双线隧洞全线贯通,开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上榜理由: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

北京西四环暗涵世界上超大管径有压输水隧洞

  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是两条内径4米的有压输水隧洞,穿越北京市五棵松地铁站,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径浅埋暗挖有压输水隧洞从正在运营的地下车站下穿越。

  上榜理由:创下暗涵结构顶部与地铁结构距离仅3.67米、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纪录。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51022  记者:王菡娟 摄影:朱文君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