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一渠碧水北上责任重于泰山
时间:2015-07-13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

走进淅川

一渠碧水北上责任重于泰山

 

73日,河南日报“四个全面”大家谈第十九站走进淅川。

本报记者史长来 摄

 

    核心提示

世纪工程艰巨浩大,惠及当代造福子孙。南水北调关系国计民生,保持青山绿水,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渠首人民的责任担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迁安移民,淅川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既要保生态、保水质,又要保发展、保民生,这对于国家级贫困县淅川来说,确实是一道难解的题。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淅川人先行先试,逐步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水清民富”的新路子。这种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思路,对推动全省其他地区加快转型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

一渠清水 使命担当像呵护自己生命一样呵护丹江水

监测人员:刚才大家从短片中看到的,是我们水质采样人员在丹江口水库宽水面下20米左右取水的画面。经检测人员分析,丹江口水库的水质,长期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以上。

赵鹏(淅川县县长):二类水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常说的,端起来能直接饮用。我们这个地方是淅川县陶岔村,也就是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核心水源区,相当于家里自来水的水龙头。水是生命之源,丹江口水库是京津冀人民的大水缸,爱护好水、保护好水,是我们的政治勇气、责任担当,也是我们的特殊使命、第一选择。

王新会(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咱们脚下的这块土地非常特殊,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工程。南阳、淅川人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了半个多世纪,做出了杰出贡献。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移民搬迁地,南阳市也是中线建设过程中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怎么样保护好生态,怎么样实现绿色发展,是南阳市的一份使命担当,这个责任义不容辞。

李进群(渠首工程见证者):1970年施工的时候,出了事故,我的右臂被切断了,当时也就一二十岁。45年过去了,渠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陶岔工程小,只是为了灌溉。南水北调大坝开工以后,变化更是大,原来水位最高157米,现在170米,水位相差很大。如今我的右臂没了,干不了重活,就干点义务工。说实话,生在渠首,长在渠首,我爱这条江,要用一生来守护它,把垃圾捡好,把环保搞好,看好花草树木,把清水送到北京,让北京人民喝到咱们渠首的水。

刘爱江(护水队员):从小在丹江长大,喝惯了丹江水,听惯了丹江的浪涛,摸鱼捉虾都是我的强项。后来我家搬到了社旗,但心里一直空荡荡的。20136月,得知淅川要成立千人护水队,我立即赶回来报名参加。现在,我的工作有四个程序:第一项是清理斜坡和地面上的杂物,大到树枝小到烟头、瓜子皮;第二项是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包括杂草、枯叶、河水沫等;第三项是为了防止大家乱抛弃垃圾,进行拉网式的捡拾;第四项是守在河边,禁止观光行人往河面上投放漂浮物,也向行人宣传保护丹江水的重要性。做这些工作,要在河堤上爬高爬低,很危险,但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保护好这一渠清水。

2

忠诚奉献 大爱报国牺牲再多我们也能承受

马欣(护水队员):我过去开船上餐厅,自己投资有二三十万,一年收入大概在三四十万。后来为了保护丹江水,饭店关闭了。现在收入少多了,一年也就五六万块钱。刚开始想不开,饭店不让开了,网箱养鱼也不让做了,一家人靠啥吃饭呢?我感觉像天塌下来一样,随后想想这么大个工程,在政府领导的开导下,也慢慢想开了。现在虽然收入少多了,一年也就五六万块钱,但北京人民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也值了。

赵鹏:像他这种情况很多,而且这些年淅川还关停了一大批企业,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关停并转了350家企业。人迁了,地淹了,厂还要关,为的是啥?为的是保护好生态、保护好水质。2002年,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占70%以上,2003年大批企业关闭,来自企业的财政税收下滑在40%以上,经济损失大概在150亿元以上。

徐虎(淅川县副县长):在关停企业的背景下,招商引资也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我们地处豫鄂陕交界,位置比较偏僻,招商本来就有点困难。第二,我们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各种资源并不像其他县那么优势凸显。第三,我们这儿是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生态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其他地方能够上的项目,我们这个地方可能就不能上。企业首先是解决就业,这也是民生之本,像泰隆纸业,这个企业当时员工有1500多人,财政税收在2000万元以上,如果从2003年算到现在,静态财政收入1亿多元。关闭以后,有些企业职工自谋出路,还有几百人需要我们政府来进行救济,需要生活最低保障,一反一正,大家可以看出淅川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李兵(评论员):淅川人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河南人舍己为人、大爱担当的优秀品质。一是感动,像李进群这样的淅川人,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这片青山绿水,这让所有的人都很感动;二是感恩,我们常说饮水思源,喝着丹江水不要忘了那些“人造母亲河”建设者、看护者所付出的牺牲、艰辛和努力;三是感佩,老百姓为了一渠清水离家别舍,确实是真奉献,这就应了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讲的一句话:忠诚担当、大爱报国。

3

转型发展 民生为大生态农业让群众日子红红火火

高敬森(生态农业产业工人):我家里6口人,现在家里的土地流转给福森药业之后,土地租金按小麦一块钱一斤的时候,是每亩地五百块钱。签合同的时候就说,小麦涨一毛,土地价钱涨一百元。去年成六百元了。土地流转了,老百姓每亩地一年有固定的6008001000元不等的收入。同时每天在这里打工还有几十元,干完就给。我们村耕地面积少,荒坡面积大,全村有12500多亩地,都流转给了福森药业,作为金银花种植基地,现在老百姓都变成了产业工人,不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李兵:老高谈了农民致富的问题,我听出了画外音,是什么呢?在淅川,不种粮承担的担子比种粮还要重,责任还要大。

侯太升(福森药业常务副总裁):作为一家制药企业,我们投资农业产业,一是因为淅川气候土壤条件适宜金银花生长,而且产量高、质量好。第二是金银花本身的特性是一年四季常青,可以美化绿化环境,金银花的根系比较发达,容易护土护肥,保护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要求有机化种植,严禁使用化肥农药,保证金银花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福森集团金银花基地有15000亩,同时我们给群众签订合同,实行供应苗木和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并且进行保底价的收购,这些措施带动农户又种植4万亩,加起来有5万亩,种植大户有近600户,算到整个用工的话,有三四万人参加到这个里面。种植金银花还可以延伸和发展福森集团的品牌效应,拉长产业链条,我们在厚坡镇投资8亿元建立金银花加工生产企业,主要上马建设了夏凉茶、功能饮料、果汁饮料这些项目。这些项目上马以后,一年可以增加60亿元的销售收入。我们总结,种植金银花一是保护了生态,二是农民增收,三是企业增效。

赵鹏:南水北调正式通水之后,保水质、保生态成为常态。而促增收、为老百姓谋福祉是我们的价值追求。这两点似乎矛盾,但是我觉得它恰恰是生态文明的内涵所在,为了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上,全县上下树立“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倡导把丰碑铸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清水里,在水清民富、转型发展方面找结合点。2014年,淅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57元。

4

生态为先 泽被后人一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路

闫虎成(源科生物董事长):我有一个梦想,好山好水种好庄稼。只要我们淅川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在这里种的有机农副产品,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可以减产,但是农民一定要增收。普通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价格正常是相差在5倍,有的甚至十几倍,即使一亩地的小麦减产了二三百斤,因为不使用化肥,它的价格能翻几番。我的下一个梦想,就是让一线城市都能吃上水源区的有机五谷杂粮,待客用的是水源区的各种有机农产品。

现在淅川以生态招商,招来的还都是大商。上个月,源科生物与北京北辰集团谈了三个合作项目,一个项目是从红薯叶里面和黄金梨的树叶里面提取抗癌素。第二个项目是在水源区大力发展苦莲子,这是我们当地的一种中药材,能够起防辐射作用,同时能预防43种病虫害。第三个项目是肥料,原来我们的生态肥料没有国标、没有行标,现在我们制定了一个肥料标准,还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

徐虎:淅川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在这里如何确保水清民富县强,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像源科生物这样的企业,目前已经发展到十几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近百家。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98.7万亩。在农产品的认证上,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19个,绿色食品的认证2个,有机食品的认证17个,香花小辣椒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

王新会:生态至上、绿色发展,是南阳市的现实要求,南阳是全国五个人口过千万的“非省会特大城市”,七百万农业人口还是全国农业人口最多的城市,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怎样后来居上,怎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坚持走传统的老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行不通。所以,南阳在2012年提出建设高效生态示范市,确定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今年15月份南阳经济发展速度位列全省18个地市第一位,这个成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咱们在转型跨越、在保水质、保生态,绿色发展这个过程中走对路了,这是一条充满阳光的路,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可为其他地方转型发展提供生动的样本。

李兵:南阳、淅川以高效生态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路子。我觉得有两点启示,第一,新问题要有新办法。面对封山护水这样一个新课题,就要有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这样的新办法。第二就是新常态要有新状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了,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也要进入新状态,现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省委省政府正在抓的“三查三保”,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党员干部都要往前冲,多为群众谋福祉。

 

背景链接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先后分六批搬迁移民20.2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再次动迁移民16.5万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各项静态淹没损失近100亿元。

为保护一库清水,自2003年起,淅川在几乎没有补偿的情况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对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并坚决否决40多个可能给丹江口库区造成污染的大型建设项目,县财政收入为此伤筋动骨,一度下滑40%

在坚持生态至上、绿色发展,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的同时,淅川着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在产业的培育机制上,坚持财政金融的扶持和项目的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淅川人民投身于生态产业建设这个热潮当中,共引进56家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拉动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亿多元,流转荒山、耕地40余万亩,新发展茶叶、金银花、湖桑、软籽石榴等高效生态产业3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98.7万亩。

 

微评

淅川人的三重担当

丹江有情润北国。端起茶杯,清澈的丹江水在杯中微微荡漾;喝上一口,丝丝甘甜顺着喉咙润到心间……在享受一渠清水的同时,您是否知道,这小小一杯水里,浸含着淅川人的多少担当?

“移民精神”显担当。前后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修建丹江口水库,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人离家别亲,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赤子情怀满华夏,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彪炳史册的移民精神,凝聚着淅川人的大爱与牺牲。

“一渠碧水”勇担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旨在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的用水问题,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和环境,意义非凡。“效益再好,只要污染环境一概关掉;投资再大,只要破坏生态一概不要。”淅川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累计经济损失达150多亿元,为了一渠清水,可谓壮士断腕,在所不惜。

“水清民富”新担当。水质、环境要保护好,老百姓的日子也得好起来。日子过好了,也有能力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咱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淅川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绿色富民之路。

大局、大义、大仁、大气,淅川人的三重担当,彰显了中原儿女大爱无私、厚重朴实、自强不息、敢闯敢创的优秀品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像淅川人那样,勇担重任、攻坚克难,确保发展的活水清澈通透,汩汩长流!(夏远望)

 

来源:河南日报 2015713 记者 李铮 王华岗 夏远望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