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保水质、护运行”持久战
源水北送南阳担当
沿库岸巡视,清理漂浮物……2月16日清晨,在位于淅川县九重镇陶岔的渠首,10多名护水队员又开始一天的忙碌。阳光下,护水队员绿马甲上“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字眼格外醒目。
同日,在北京上班的李华给南阳好朋友张建国打来电话说:“从咱南阳调来的丹江水甘甜可口,泡茶煲汤,喷香的让人醉啊!”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阳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居于十分特殊的位置和区域,中线工程通水后,作为库区水质的守护者和干线运行的保卫者,要真正把“保水质、护运行”当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不容有失的庄严承诺,摆上重要位置,结合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全力以赴抓好“保水质、护运行”各项工作,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京。
2月12日,在全市南水北调工作会之后,南阳市全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护运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市上下树立机遇意识、政治意识和持续作战的意识,坚决做到“三个确保、三个杜绝”,即确保丹江口库区及其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杜绝各类水污染事件发生;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区和调水运行区不受任何污染,杜绝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杜绝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八项制度织就生态屏障
南水北调,水质是关键。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直接关系着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淅川、西峡、内乡、邓州4县(市)总面积6362平方公里,均被划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区。
中线工程通水后,为持续抓好保水质、护运行工作,南阳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保水质、护运行”领导小组,并逐步建立健全了保水质、护运行常态化的八项制度。
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实施市、县、乡、村、组“五大员”管理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拉网式”大排查,确保巡查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查。
建立部门联席会商制度。实行问题台账制和挂销号制,一月一研判形势,一月一化解问题,全面加强对“保水质、护运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建立宣传教育制度。在市县乡三级建立“保水质、护运行”宣讲团,市级负责宣讲到县,县级宣讲到村,乡镇宣讲到农户,营造保水质、护运行的良好氛围。
建立工程严防严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工程防护,完善工程防护网和电子监控网,确保实现全域覆盖、正常运行,不留死角、不留空挡。
建立环境综治联防制度。综合治理部门联合防治各种污染源、污染物,切实做到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一起监测、生活污水和垃圾一起防治、减少污染和扩大环境容量措施一起推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整治体系。
建立应急处置制度。制订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可能发生事件的性质,组建相应的应急队伍。坚持做到有预案、有防范、有处置。
建立保水护水科学监测评价制度,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建成在线自动化水质检测系统,确保实现水质监测三级监管全区域覆盖。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县乡村各级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作为本辖区内“保水质、护运行”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在市南水北调办设立举报电话,举报有奖,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的监督。坚持一月一排队、一月一通报,每月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和综合排序评比,全面加强对各县(区)“保水质、护运行”工作的监督考评和问效追责。
“绿色革命”铺就双赢之路
南阳市市长程志明说,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为“保水质、护运行”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南水北调为契机,以刚性约束倒逼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之路。
在具体工作中,南阳市重点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
“加”,就是增绿。以打造绿色水源地为目标,构建“两山两水”为重点的生态系统。目前,南阳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5.3%,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
“减”,就是防污减排。实施不达标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加大库区和干渠沿线重点区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整治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努力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
“乘”,就是放大转型发展的乘数效应。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大力推进工业“龙腾计划”、服务业“雁阵计划”,努力打造南阳经济“升级版”。
眼下,在南阳,茶叶、金银花、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带强势崛起;新野肉牛、牧原生猪等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中药医药、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产业集群,朝着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方向迈进。
来源:河南日报 2015年2月17日 记者李铮 本报通讯员刁良梓李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