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2中国南水北调报:
汛后通水,河南配套工程准备好了吗?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系列报道之三
平顶山:这里的工程“静悄悄”
8月14日,平顶山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11-1分水口门泵站非常安静。这个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咫尺之隔的泵站,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张村,承担向鲁山县输水的任务。
怎么会这么安静,记者随着泵站管理人员进入到泵站主厂房一探究竟。泵站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来水,从11-1分水口门流入机房,水泵机组将来水抽入DN800复合钢管管道,送向鲁山县城。3台水泵机组安装就位,调试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待永久供电接通,就可进行调试。原来安静的原因是,泵站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只待东风。
早就听说平顶山市10号口门输水线路的PCCP管道十分壮观,记者向陪同的平顶山市南水北调工作人员提出前去一睹真容。工作人员颇为抱歉地告诉记者,10号口门输水线路验收完毕,检修井已经关闭。再次进入PCCP管道,需要提前通风,否则会有安全隐患。
听说去不了,虽然有些遗憾,记者还是为平顶山市配套工程的建设进度所惊讶。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如今建设工地基本上已经退地还耕,毫无建设痕迹,要想看到裸露在地表的输水线路,已经是不可能了。”
据介绍,平顶山市境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线路总长79公里,共设6座分水口门,通过7条输水线路,分别向市区、叶县、鲁山县等6个目标城区供水。其中10号口门输水线路,还承担着向漯河市、周口市供水的任务。目前,平顶山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基本建成,临时用地退耕复垦大头落地,静水压试验正有序开展,验收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平顶山市南水北调办提早着手,协调工程沿线各县(区),安排征地拆迁工作,并根据征迁进展情况,多次组织召开促进会、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市政府与沿线各县(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全程督察,有力推进了工作的开展。沿线县(区)、乡(镇)真抓实干,提前完成征地拆迁任务,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平顶山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局充分考虑诸多不利因素,倒排工期,积极开展劳动竞赛,落实奖罚制度。建立约谈机制,约谈进度落后单位总部主要负责人。对于风险标段,派驻工作人员驻扎一线,督导进度。2013年,在河南省配套工程两次阶段性全面督察评比中,平顶山市配套工程建设进度均位居前茅。
今年,平顶山市配套工程成为河南省配套工程第一批开展静水压试验的省辖市。11号口门输水线路成功通过静水压试验,为陆续开展的试验积累了经验。
“真希望南水北调工程现在就能通水!”平顶山市石龙区水厂经理冯平告诉记者,作为河南大旱的重灾区,平顶山市城区供水情况危急,石龙区已经迫不得已限时供水了。
他的话语代表了受水区、旱区群众的企盼。庆幸的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经基本建成,他们的企盼即将变成现实。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应急向旱区供水了,近日水头已抵达旱区。
许昌:如何练就工程建设“飞毛腿”
许昌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长葛管理用房,毗邻南水北调总干渠、长葛第三水厂,主体已经完工。管理房灰色的墙体、蓝色的屋顶,与不远处的长葛第三水厂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与主体已经完工的配套工程相比,长葛第三水厂的建设工地就显得繁忙多了。进水口闸、沉淀池、反应池等区域,都能见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现场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通水后,长葛第三水厂将担负起向全市供水的重任。按照设计,长葛市第三水厂经过三期建设,到2025年日供水量将达到16万吨,能够满足该市的用水需求。
据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工作人员介绍,许昌市境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长125公里,从南水北调总干渠分4个分水口门、4条输水线路向许昌市区、襄城、长葛、禹州供水。
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开工最早的省辖市,工程进度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一直位列全省前列。目前,许昌市配套工程除穿越3处高铁工程外,主体工程、管理用房已全部建成,成为全省第一个完工的省辖市。
在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的组织下,15、18号口门输水线路已经完成分部验收,16号口门输水线路已完成静水压试验,17号口门输水线路正在进行静水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许昌市配套工程不仅主体已基本完工,线下水厂建设也如火如荼,建设进度之所以走在全省前列,得益许昌市采取的一整套有效措施。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配套工程建设,市委书记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部署工程建设,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各区县及相关行业单位强化责任,各司其职,营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
许昌市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做到五到位,即机构设置到位、管理制度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环境保障到位、优化服务到位。
不仅建设进度名列前茅,许昌市配套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也可圈可点。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督促参建单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把好原材料进货关、生产工序关、验收关,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终身追究制,严格奖惩。采取质量稽查,加大检查力度和频次,发现问题绝不手软,约谈施工单位负责人,严惩责任人。
随着工程进入验收阶段,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要求参建单位做好管道安装质量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限时整改到位,并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道静水压试验方案,做好配套工程验收工作。
郑州:埋头苦干的“地下工作者”
“轰,轰”郑西高铁在头顶呼啸而过,脚下22米深处的竖井洞口,同样也嗡嗡作响。隧洞内,土压平衡掘进机玩命地向前啃着泥土,四五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挥汗如雨,清理着喷锚作业面。直径3.6米的洞内,温度一点儿不比地面低。
郑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21号线2标项目经理在作业面,叮嘱着工人注意控制喷锚支护质量。他告诉记者,2标有1500米的隧洞施工,头顶有郑西高铁专线、郑州4环主路,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主干道。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下施工,必须全神贯注,小心谨慎。据记者了解,配套工程以隧洞开挖、管道埋设为主,多是地下工程。建设者们都互相戏称为“地下工作者”。
由于地处市区,配套工程免不了要穿越各种交通路桥、市政管线,协调量大,一度牵绊着配套工程建设进度。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以“坐不住、等不起”的工作态度,正视现状,寻找工作突破口,今年以来共解决126项征迁难题、117项建设难题。
不破则不立。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创新机制,在开展百日劳动竞赛活动中打破常规,将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工作人员、区县南水北调办公室、管材供应单位都纳入劳动竞赛,参与评比。将以往对不达标单位的内部通报,改为在媒体公布曝光。劳动竞赛以来,参建各方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明确三级责任主体。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对区县配套工程建设,每周督查、排名、通报,将督查情况每周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并发送给各县区领导。对施工单位采取通报、约谈制度,对进度滞后的单位实行“黑名单制”。
22号线沉井泵站沉井深、直径大,技术难度大,是配套工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8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郑州西四环外的沉井泵站建设工地,圆柱形的井身已经伸出地面,站在沉井顶部的脚手架上,透过20余米宽的井口向下望去,接近30米深的井底,还是让人双脚发软。
施工初期,如何让井身平稳下沉,一时难住了施工单位。毕竟,让如此大口径的沉井均匀下沉,不偏不倚,在河南省内并不常见。郑州市调水办成立了技术创新组,聘请了30余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喷锚支护、两沉三浇筑、钢刃角拼装、沉井下沉等创新工艺,使施工进度明显加快。今年6月29日,沉井下沉到位。目前,沉井主体施工接近尾声。
目前,郑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班子成员、工作人员蹲守一线,切实加快施工进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