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他们为何感动中原
时间:2014-01-08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他们为何感动中原

 

管理人员在工地上查看工程质量。余培松摄

□本报记者卢松

半个世纪前,十万林州儿女,历时十年,挖渠千里,把古老中原的一面精神之旗,镶嵌在巍巍太行。

今天,7万中原建设者,历时8年,终于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胜利完工,创造了同样壮丽的水利建设传奇。2012年,“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特别奖授予了我省南水北调先进群体。

回望峥嵘岁月,南水北调人敬业奉献、克难攻坚、创新进取,在千里长渠上续写了红旗渠精神的崭新篇章。

 一群敬业奉献的人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战场,战线最长、工期最紧、难题最多、任务最重。河南成,则中线成。

世纪工程,泽被后世。不仅要如期完工,还要打造精品!面对神圣的历史使命,中原建设者扛起沉甸甸的责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投身建设大潮。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早上五六点起床,一直忙到深夜,碰到突发情况随时起床处理。这是南水北调工地上许多建设者日复一日的作息表,方城六标项目经理陈建国也不例外。

作为项目部的总指挥官,陈建国在工地扎下了根,天天忙得团团转,没时间回家。“对建国来讲,我们这个家就像是他出差住的一个旅馆。”陈建国妻子说。

陈建国75岁的父亲疾病缠身,因为长兄、母亲已离世,为了不耽误工期,又怕父亲有闪失,陈建国索性带父修渠。

为抢工期,禹长段七标项目部经理潘奎生带领近千人与几百台机车,在8公里的战线上,轮班日夜奋战。潘奎生累成重病,每天一早到医院治疗后,输液瓶挂在车顶,又急匆匆赶回工地。

除了在工地一线奋战的施工人员,各级南水北调办工作人员,负责干线征迁的党员干部,同样宵衣旰食、全力以赴,共同演奏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一群敢啃硬骨头的人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变压力为动力。”这是宝郏段一标项目经理陈学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业内,他被视作善啃硬骨头的行家里手,但刚接手该段工程时也有些犯怵。宝郏段一标被专家称为“南水北调工程的缩影”,其他段出现的难题在这里来了一次集中大展示。

地下水水位高,抽水泵随处可见;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变化多端,石方爆破量大;渠道穿村过户,征地拆迁难度大。

时间紧迫,重任如山,陈学才带领项目部开展了大决战。稀粥、咸菜、面条,简单的饮食和枯燥的工地坚守,是那段时间陈学才的全部生活。在他的指挥下,终于提前完成任务。

一项堪称世界难题的浩大工程,一个年逾六旬的老人,在中原大地演绎出一段精彩故事。

南水北调中线穿越焦柳铁路西暗渠工程位于平顶山,是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大难题,工程的结构形式和工艺难度堪称亚洲第一。

已到退休年龄的徐开富出任项目经理,毅然挑起了重担。徐开富总是紧盯在现场,破解一个个技术难题。当工程进入最关键的60天时,徐开富吃住在工地,几乎每天凌晨两点左右就到现场巡视。工程最终以安全零事故如期完工,亚洲第一难题顺利破解。

一群创新进取的人

对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原建设者充满激情,不仅全力以赴,而且还善于琢磨,尝试各种创新方法,加快工程进度。

焦作二段二标有一座大桥位于主城区,施工工期非常紧张。用常规方法不仅施工进度慢,而且费用高、安全系数低。

焦作二段二标项目部经理史雁飞反复思索之后,与技术人员设计出了这样一套施工方案:从地面往下开槽,再向下挖孔、浇桩、放支座,然后采用“地胎膜”施工,把模板架在地面上,直接浇筑桥身,最后挖掉桥身之下多余的土方,一座飞架在主渠道之上的公路桥大功告成。

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创新方法,不但比传统的施工方案安全,而且让施工时间比预定目标提前了一年。

“经过洒水养护,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平整如镜,没有任何裂缝,外形美观,质量也高。”南阳段一标项目经理张书起发明的洒水养护法,让许多专家拍手叫绝。

731公里战线上,“当代大禹”全力以赴、敬业奉献,创造了一流业绩。宏伟壮观的千里长渠,已镌刻下中原新的精神印记。感动中原,他们当之无愧!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