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八年奋战千秋伟业 |
——写在我省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之际 |
□本报记者 李晓玮张海涛
这是一段纵贯中原的生命之渠,这是一幅豪放大气的旷世画卷,这是一首激越奋进的英雄凯歌。
历经8年艰苦奋战,12月25日我省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目标指日可待。
半个世纪的梦想,一代伟人的勾勒,此时此刻变得如此真切。
修筑731公里干渠,我省时间紧任务重,广大建设者高扬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旗帜,克难攻坚、夙夜奋战,铺就了千里长渠,耸立起精神丰碑。
壮哉,南水北调!壮哉,中原儿女!
中原交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方聚力共襄大业
当雾霾徘徊不去,空气质量饱受口诛笔伐的时候,人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另一种环境危机也在凶猛袭来。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联合国曾发出这样的警告:未来的战争,很可能是以争夺水资源为主的战争。
我国是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而华北地区水资源尤其短缺。上世纪中期,毛泽东提出伟大构想,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共和国由此开始编织宏大的“调水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选择了河南,既是光荣,更是责任!”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王小平说,河南举全省之力,汇全省之智,合奏了一曲雄浑激昂的中原交响乐。
省委、省政府把南水北调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高度重视。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副省长王铁等领导多次检查指导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各级各部门倾力服务工程建设,和衷共济,鼎力相助,为工程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意味着我省一场史无前例的移民大搬迁,丹江口库区及干线20多万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当他们告别家园时,眼神满含着不舍,脚步又是那样坚定。
还有大量的移民征迁工作人员,还有7万名工程建设者,更是在中原大地展开了一场只争朝夕的大会战。
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无数中原儿女默默奉献,没人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他们把奉献和拼搏写进了历史,历史已将他们铭记!
中原重任——
渠段最长,开工最晚,难度最大
今天,当我们伫立在崭新的干渠上,回望过去,很少有人清楚,当初建设者背负着怎样的重担。
“想不到河南段的工程难度这么大!”这样的话语多次在记者耳边响起,言者都是身经百战的能工巧匠,三峡、小浪底曾留下他们奋战的身影。
河南段,确实很难!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涉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但我省任务最为艰巨,许多专家感慨:河南成则中线成!
渠段最长。我省境内干渠长731公里,占干渠全长的51%。
开工最晚。其他省份2003年相继开工,而我省黄河以北段2005年开工,黄河以南部分标段2011年才开工,但国家定下的主体工程完工时间都是2013年。不同的起跑线,却有着相同的终点线。
难度最大。各种渠道交叉建筑物多,隧洞、渡槽、桥梁等共1211座,平均每公里1.7座。高地下水位、膨胀土(岩)等渠段密集,穿黄隧洞掘进、沙河渡槽预制吊装等都是世界级技术难题。
征地拆迁可谓“天下第一难”,较之其他省份,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的征迁难上加难。焦作是整个中线工程唯一从主城区穿越的城市,涉及3800多户居民。这么大规模的拆迁在焦作城市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治水史上也不多见。
困难好像一把标尺,时刻检验着人类的精神刻度。
巍巍太行,红旗渠无言流淌。兰考大地,焦桐根深叶茂。
在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扬。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号角吹响,中原儿女再次向新的挑战发起冲击。
中原鏖战——
克难攻坚,锐意创新,衔枚疾进,誓保工期
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征迁任务时,焦作市征迁干部崔爱梅一筹莫展。
但工程开工的时间已定,任务必须完成!崔爱梅全力帮扶,用真诚打动了搬迁户陈玉琴老人,老人最后泪水盈盈地说:“我认你做个干闺女吧!”
像崔爱梅一样,我省无数征迁工作者宵衣旰食、任劳任怨,用真情唱响了一曲和谐搬迁歌,为早日开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开工后,731公里的干渠上,7万名工程建设者挥汗如雨,若从空中俯瞰,该是多么壮观的一场战役。
731公里干渠,写满了攻坚,写满了创新。
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在河南段来了一次大爆发,考验着这群铮铮硬汉!
膨胀土(岩)被称为“土工界的癌症”,遇水会发生膨胀,极易造成渠道边坡失稳。中线工程膨胀土(岩)渠段累计约340公里,其中大部分在我省。经过艰苦技术攻关,河南段彻底治愈了“癌症”。
穿黄隧洞实现了长江与黄河的“握手”,支撑这场浪漫邂逅的,是一次次艰难的技术攻关,其中7项在国际上都颇具挑战性。当进口盾构机出现故障,外方提出一个维修人员月工资20万美元时,我方断然说“不”。经过艰辛探索,盾构机又开始欢快地前进。
此外,还有煤矿采空区充填灌浆,高填方高地下水位等诸多难题,最终一一破解。
731公里干渠,写满了抓进度,写满了抢工期。
若是某个深夜,你沿着干渠一路前行,此种场景定会反复出现:灯火通明,车辆穿梭,机械轰鸣,一片忙碌。
开工晚的河南段,要想不落人后,只有夜以继日,奋力追赶。在工地,从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在工地,倒计时牌总是置于最醒目的位置。
为加快进度,工地成了许多建设者的家。长兄慈母病逝,方城六标项目经理陈建国竟抽不出时间回家看望。后来老父亲又疾病缠身,陈建国索性带父修渠。
宝郏一标项目经理陈学才加入南水北调建设大军后,基本没有离开过工地,母亲去世、女儿高考他都未能回家看看。“人生总有缺憾,为南水北调,值!”老陈言语恳切。
我省还开展机制创新,组织劳动竞赛,充分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最终确保了顺利完工。
中原品质——
千秋伟业,质量为先
0.1%的差距,在别的领域或许能被容忍,在这里却不惜推倒重来。
陈建国对工程质量要求近乎苛刻。一次,陈建国夜巡时发现工程与施工规范相差0.1%,立即要求推掉重来。结果,损失超过2万元。
有人不理解,陈建国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受点损失是小事,南水北调工程质量是天大的事,不能有任何差错!”
南水北调建设者对质量的孜孜以求,来源于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来源于打造千秋伟业的雄伟气魄。他们深知,工程细节上1%的缺陷,可以带来100%的失败。而水利工程的失败,则意味着灾难。
“质量是南水北调的生命线!”大会小会上,这是王小平最常讲的一句话。
在工地上,有这样一些不速之客。他们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从来不打招呼,进入施工现场后把角角落落查个底儿朝天。
这些人的专业称呼是“飞行检测”人员,这是我省“稽察、巡查、飞行检测”三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的一部分。河南段始终保持了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对达不到要求的,采取上黑名单、清除出场等手段进行处罚。
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我省南水北调工程质量始终保持良好,也打造出金光闪闪的中原品牌,省南水北调办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表彰为质量监管先进单位。
一个只留下物质财富的时代,注定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浮躁纷扰的今天,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能否历久弥新,许多人表示质疑。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者,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肯定回答。
回首孜孜历程,远眺崭新干渠,新的目标在召唤。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省建设者没有陶醉于既有的成就,他们正全力加强干渠后续建设,做好水质保护工作,加快配套工程进程,确保一渠清水顺利北送。
“清水滋润京城日,共赞豫宛好儿郎”,中原,必将获得更多喝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