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地胎模”方法架大桥
本报记者赵川
7月27日,最高气温37℃,闷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焦作文昌大道底下穿过,干渠上要架起一座大桥。经多方专家研究设定,先挖渠,后建桥。
按照常规建大桥,是先开挖,打桩,浇筑桥墩,再架设桥梁。可是诸多因素不允许中国水电十四局这样架桥。因为,文昌路大桥处在人口密集的焦作市山阳区,受征地拆迁影响很大,开工日期一拖再拖,直到2010年9月份才正式动工。
2011年8月底,2公里长、6米宽的绕行路正式建成。此时,文昌路大桥工期已经十分紧迫。按照焦作市的统一部署,2012年9月份通车,当时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果采用常规的“满堂红”脚手架施工,先开挖出工作面,再打桩基,起桥墩,立脚手架,浇筑桥面,一整套工序下来,至少需要干到2013年的9月份。
形势严峻,一系列难题摆在了中国水电十四局项目部面前。经过多方讨论,一个大胆的设想跃然而出:采用“地胎模”施工法,节省工期。
什么是“地胎模”施工?项目经理史雁飞告诉记者,就是把模板架在地面上,以地面支撑桥梁混凝土浇筑。这种方法,需要提前打好桩基,桥墩的施工也要在地底下完成。待桥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做最后的开挖,让桥墩重见天日,一座桥就完成了。说白了,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开挖放在末尾,最后掀起整座桥梁的盖头来。
项目部的创新同时体现在开槽上,文昌路大桥与山门河暗渠出口相距不远,结合地形,借助已经开挖成形的基坑,他们在地面上开出约28米深的长方形基槽,在基槽壁上加固,做护壁,打支撑,确保安全施工。
在大桥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桥梁浇筑已经完成3跨,桥的轮廓初现。“关键是工期有了保证,9月底前整个大桥完工通车没有一点问题。”史雁飞说,除了节省投资和时间,关键是比传统的“满堂红”脚手架施工安全。如果在这儿打上28米高的脚手架,当地松软的地基和不时侵袭的大风将是桥梁施工最大的威胁。
55米深的桩基和28米高的桥墩,一切施工都在地下完成,地面上的桥梁浇筑显得轻松自如。这个创新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地下隧洞开挖,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手才敢这样想,才敢这样干。实践证明,焦作2段2标成功了,采用“地胎模”施工法建筑的大桥,完全是智慧和创新的综合体现。
相关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12-08/20/content_768373.htm?div=-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