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河南:镌刻在世纪工程上的永恒印记——写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结束之际
时间:2011-08-26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河南:镌刻在世纪工程上的永恒印记

——写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结束之际

 

车队经过淅川县城,市民欢送(本报记者 王铮/摄影)

825日上午,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上车的情景(杨振辉/摄)

825日上午,淅川县滔河乡张庄移民村的孩子看到热闹的欢送场景,高兴的合不拢嘴(杨振辉摄) 

825日上午,在淅川县城区欢送仪式现场,淅川县委、县政府把一块印有“移民他乡,根在淅川”的匾牌送到了滔河乡张庄村移民代表手中(杨振辉/)

本报记者  董学彦

  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光辉史册:当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1万试点移民和649万第一批移民分别于20098月和20109月完成搬迁之后,2011825日,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集中搬迁移民顺利抵达新家。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861万第二批大规模移民集中搬迁至此基本结束。“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世界水库移民史上强度最大的移民搬迁,终于在这一天告一段落。

  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将近200个批次的浩荡搬迁,16万多人的时空转换、命运变迁,每一天、每个人、每个场景,都让我们无法忘怀,都让我们无限感慨——

  我们感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浩大,感叹于决策者气吞山河的信念和决心;我们无法忘怀那些为工程献出家园、汗水,甚至生命的移民和移民干部。他们中有些人已长眠库底,为世纪工程献出了一腔热血,留下了千古绝唱。

  我们感叹,16万搬迁移民用挥别故土的泪水、舍家为国的情怀,凝聚成了感动中国的移民精神;我们感叹,数万移民干部流汗、流泪、流血,用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赤诚,铸起了一座辉映史册的不朽丰碑。

  精神不朽,丰碑永存。当丹江口水库的一泓清流从中原大地出发,奔向京津,润泽华北时,我们有理由自豪:我们正在创造历史,我们正在创造奇迹!我们,举全省之力、汇各方资源,在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上镌刻上了永恒的辉煌印记!

  背景篇:

  伟人的构想

  ——调南水解北方之渴

  有这样一位伟人,他虽然未曾料到首都会成为一个如此严重缺水的城市,但他基于北方干旱的现实,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他就是毛泽东。

  1952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黄河南岸听了时任黄委会主任王华云的汇报之后,遥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说出了这样一句日后改变中国水利版图的天才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从1952年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到2002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时间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谁也未曾料到,50年间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竟使诗人毛泽东当年的一个浪漫主义构想,变成了今天现实的选择。

  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贫水国家,水危机的阴影正在中华大地上徘徊。据报道,北京的十三陵水库、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因蓄水量大为降低,已影响了向北京的供水能力,京津冀大地日益焦渴。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日益显现出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主要从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一路向北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的起点是河南、湖北两省之间的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将通过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闸引水,经河南、河北,到达北京、天津。主要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四省市的缺水问题。西线工程目前虽尚在论证,但上马也是指日可待。

  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移民办主任王树山介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建成之后,中国大陆的版图上将在现有的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条由西向东横向流域的基础上,形成东线、中线、西线由南向北三纵河流,形成“四横三纵”的中华水网,实现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这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工程,对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决策篇:

  162万移民为何要在两年内搬完

  2009724日,《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以中共河南省委豫文〔2009114号文件的形式印发到全省各有关部门。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两句话: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即丹江口库区16.2万农村移民搬迁完成时间,由原计划的2013年底提前到20118月底。

  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我们不妨做一个比较。

  三峡百万移民中,农村移民45万人,共搬了17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涉及河南移民16万人,搬迁了11年。而我省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部集中在一个淹没县,在两年时间内基本完成搬迁,移民迁安的难度和强度之大,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

  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当“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时,有关部门无不感到压力空前。是啊,16.2万移民要在两年内迁徙完毕,谈何容易?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拉回到数年前,探究一下《实施方案》出台的前因后果。

  当时,为了有一个安居乐业的新家,淅川人民已经等得太久、太苦了。特别是2003年国务院下达“停建令”以来,他们不能盖房修路,不能办工厂搞企业。不少人从黄发垂髫到满头华发,仍栖身在四处透风的土房里。淅川县县委书记袁耀生说,库区老百姓堪称“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村民一听房子响,赶紧往外跑。每逢刮风下雨,从县领导到乡镇干部,都心惊肉跳睡不着觉,生怕塌房子砸死人。

  早搬迁、早安定、早发展,成为移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外贸出口和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成为当务之急。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投资近200亿元,及早实施移民迁安,成为拉动中原地区内需、促进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手段。

  王树山用移民工作的性质来解释提前完成移民搬迁的另一个原因。他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具有非自愿性、依赖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矛盾较多,这就决定了移民搬迁必须形成强力的舆论氛围,必须形成合力,越是难度大,越要大干快干。大干问题不大,小干问题不小,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

  他说,能否按时完成移民搬迁,是决定南水北调工程能否顺利输水的关键一步。尽快完成迁安任务,是工程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支持工程建设的自觉行动。同时,提前完成移民迁安,还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移民迁安成本,避免或减少移民迁安超规划投资。

  在南水北调工程和移民搬迁安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卢展工书记要求把移民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郭庚茂省长数次深入库区调研,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和对形势准确把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正确决策,并变为省委、省政府的集体意志而组织实施,举全省之力搞好移民迁安的大幕由此拉开。

  执行篇:

  举全省之力推进移民迁安

  河南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成功经验,不仅是我国水库移民迁安史上的创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宝贵财富。——国务院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稽察组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全省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全力推动,已经把政府行为变成了社会行动。河南省的工作每到关键时刻、重要节点都能够冲锋在前,创造经验,始终保持着火车头、领跑者地位,是全国南水北调系统的一面重要旗帜。——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工作,上下同心,合力攻坚,扎实细致,河南省的经验对全国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对中国的水利建设,乃至对中国的所有移民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现任主任鄂竟平

  这些评价,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我省移民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把政府行为变成社会行动,举全省之力推进移民迁安工作。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移民干部的为民深情,全省人民的倾情支援,为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中原大地涌流着深情、温暖和关爱的热潮,奏响了爱心澎湃的大合唱——

  为了南水北调移民,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和省委副书记叶冬松等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移民迁安有关事宜,并亲临移民迁安一线检查指导,对移民工作及时作出重要批示,寄予殷切期望。这是怎样的一种激励?

  为了南水北调移民,主管副省长刘满仓常年连轴转,一年驱车15万公里。仅去年一年,就出席南水北调移民各种活动40多次,几乎每月都有几次要深入丹江口库区,检查督导工作、暗访新村建设和后续帮扶工作、慰问移民干部群众……这是怎样的一种热忱?

  为了丹江口库区移民,省南水北调办、移民办各位领导的手机号码向全省移民公开,不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移民打来的电话,他们都认真倾听,耐心解释,需要现场查看和及时协调解决的问题,都是在移民电话一停就直接将电话打到市、县分管领导的手机上,督促协调工作从来不隔天不过夜。自从事移民工作以来,大部分人员只要不出差,在单位每天晚上都是办公到十一二点钟,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节假日,没有让一份批件过夜处理。每年的春节,都分头带队深入移民村,和移民一起度过。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为了丹江口库区移民,省直10多个部门30多名干部离开原岗位到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集中办公;36个部门和各移民迁安市县倾力帮扶,累计帮扶移民资金50多亿元;省直25个厅局组成移民迁安包县工作组,分别驻扎在有移民迁安任务的25个县(市、区),移民迁安不结束不撤回;各市、县实行市包县、县包乡、县乡干部包村包户的逐级分包制度,千言万语做工作,千辛万苦搞帮扶,这是怎样的一种奉献?

  为了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地把靠近主要道路边、城集镇边和产业集聚区边的最佳区位让给移民,安置地群众把最好的土地让给移民。对视土地为生命、恪守“土地、老婆不让人”的中原农民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牺牲?

  国逢大事,万众同心!一切服务移民、一切为了移民、一切围绕移民,中原大地,以纵向一致、横向同心、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和锐气、正气,描绘出一幅破解世纪难题的恢弘画卷,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时代颂歌。

  成效篇:

  让移民搬出尊严、走向幸福

  新郑市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的村口悬挂着一副长长的对联:“舍小家顾大家为万家同分国忧泽后世;别旧居建新居迁福居共颂党恩唱和谐。”那整齐的街道,漂亮的教学楼,洋气的居民楼,宽敞的文化广场,城里人看了也心生羡慕。

  对于移民来说,魂牵梦萦的故园,从此不复重见。而历史将在他们面前翻开全新的一页。

  我们常常看到,当一批批移民远离故土,送行的人群人山人海,震耳的锣鼓敲击出声声祝福。离家前,有专门的装车人员帮他们搬家;在路上,警车一路护送,交警、医疗人员全程跟踪,年老体弱、临产孕妇、高危病人等特殊群体,有医务人员精心呵护。

  移民,搬出了故乡,也搬出了尊严。

  我们常常看到,当一批批移民迁入新家,新村路口铺着大红地毯,四处彩旗飘扬,鞭炮齐响。进入崭新漂亮的小二楼,当地政府已为每户移民备好了成袋成箱的米面油菜,还有电风扇、煤油炉等免费生活用品,保证一周生活所需。有的炉灶已经烧上开水,移民进屋就可以沏茶了。在许多地方,安置地政府还组织当地居民生火做饭,让刚搬入新家的移民吃上美味可口的第一顿饭。

  移民,到达了新家,也靠近了幸福。

  在舞钢市姚营移民新村,我们看到,移民住上了独户二层欧式别墅,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1万多平方米的游园环绕新村,游园内绿树婆娑,人工湖碧波荡漾。幼儿园、小学设施先进,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超市、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大型沼气池免费为全村330户移民提供沼气……如此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村庄,是很多都市人都梦寐以求的栖身之所。

  王树山介绍,目前,全省共建设了208个移民新村,各移民新村房屋美观漂亮,街道宽敞明亮,生活设施齐全,公益设施完善,村容干净整洁,道路畅通方便,已经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整体水平超过了当地群众10余年,真正实现了移民群众一代人建设三代人居住的愿望。

  目前,已迁移民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帮扶下,生产发展,和谐稳定,并逐步融入当地社会。据统计,两年多来,已有396对移民与迁入地居民喜结连理,其中388对是移民郎娶迁入地新娘。

  王树山说,移民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我们要尽一切努力,让他们成为最幸福的人。

  奉献篇:

  那些舍小家为国家的人们

  移民工作被称为世界难题,难在故土难离。16万多移民抛家舍业,物质生活可能好转,可是他们失去了精神的故乡,割断了绵延数千年的亲情、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脐带,这种痛苦有谁能够理解?

  祖先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可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鱼关村70岁的村民吴姣娥,当年是从湖北大柴湖逃难来的。这次大移民,她的9个孩子中有6个将分别迁往3个安置地。深明大义的老人忍住骨肉分离之痛,对孩子说:“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荣,不要让国家作难了,走吧。”

  香花镇副镇长张才漫说,移民工作让她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她说:“这并不是我多么坚强,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移民搬迁的前夜,房子都拆了,一位老奶奶一直坐在家门口,默默看着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在尘土中消失,她的眼角噙着泪。这时候我感觉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我坐在她身边,拉着她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叩别长眠在地下的祖先,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果树,卖掉自己亲手养大的牛羊……在已搬迁的16万多移民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数也数不清。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移民们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

  深明大义的是移民,无私奉献的是移民,可亲可敬的是移民,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移民!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抄录在淅川县县委党办副主任马有志工作生活遗稿的扉页上。六大本工作生活遗稿,封面上都写着四个大字:赤子之心。

  2010416日下午,连续忙了几天几夜的县委党办副主任马有志,在前往他分包的马蹬镇移民村途中突发脑血管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去世前,没有来得及向亲人说一句话。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一项伟业工程,移民迁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广大移民干部不怕吃苦,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得失,用拳拳赤子之心诠释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在移民大搬迁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激昂奋发。其中安建成的“跪”和罗建伟的“站”,就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老城镇陈岭服务区副主任安建成,曾是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斗英雄。去年6月26日,他引领推土机进入安洼村,对货车进户道路进行整修疏通时,不小心蹭到了一位群众的祖坟。面对不依不饶的群众,安建成叩头祭拜。

  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被情绪激动的移民堵在雨地里,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在瓢泼大雨中整整站了11个小时。

  在南阳,在淅川,在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新乡和唐河、社旗、邓州、郏县等24个安置县(市、区),像这样的干部成千上万。

  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几年来连续加班加点,左耳几乎失聪,听人说话总是侧着身子。去年5月,正在开会的他肾结石病突然发作,痛得满头是汗,但仍咬牙坚持。会后他悄悄去医院,一个人做了碎石手术。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工作现场。副局长武伟一直奔波在基层,一天妻子在家冲凉时突发脑溢血昏倒在地,第二天等人发现送医院抢救时,一切都晚了。闻讯赶来的亲人哭着对移民局干部说:“你们的工作是要命的啊!”

  据统计,自移民工作开展以来,南阳市已有11名移民干部牺牲在工作一线。

  吃苦在前的是移民干部,忍辱负重的是移民干部,令人感动的是移民干部,默默奉献的是移民干部!掉皮肉,流血汗。库区数万移民干部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三个大字:为移民。

  每一位移民,都让人肃然起敬;每一个移民故事,都令人泪流满面。

  感悟篇: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第23检查组对河南南水北调和移民迁安工作全面检查后,在向省政府正式反馈意见时指出:河南不仅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大舞台,也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感恩人民的生动课堂。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领导曾这样评价我省的移民迁安工作:河南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顺利搬迁、和谐搬迁、文明搬迁,不仅创造了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征迁的奇迹,也创造了我国水库移民史上的奇迹。

  世界银行原社会政策与社会学高级顾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 M.塞尼博士到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考察后,连连赞叹:中国有世界上最优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最好的效果,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奇迹只有在中国能够完成,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学习! 

  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关键在于做,在于实,静悄悄干成大事才是本事。像南水北调移民迁安这样艰巨复杂的大事能静悄悄地圆满完成,关键是背后有一批务实重干的干部队伍,有一股新的为民之风。84日,郭庚茂省长到南阳市调研,看到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高歌猛进、平安和谐的喜人局面,欣慰地指出:实践证明,当时省委、省政府对于丹江口移民迁安问题上审时度势,痛下决心,提前搬迁,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所取得的成效,不仅是水库移民迁安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我们干好其他工作的精神财富。只要有了移民迁安这种精神,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回顾我省波澜壮阔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历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对党和国家的高度忠诚、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对移民群众发自肺腑的热爱,看到了库区移民的奉献与牺牲,感受到了移民干部的艰辛与付出。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一个群体的形象照亮“正史”,站立成一排排“中国的脊梁”!

  移民大搬迁,是一个在中原大地上正在上演的奇迹,是一部库区移民催人泪下的奉献史,是一曲或沉重辛酸、或温馨崇高的人间正剧,是一座顾全大局、克难攻坚、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我们感动,当库区移民含泪告别家乡,没有一个人埋怨:北京人吃水,为何让我们淅川人搬家。他们也许很低微,但他们心里同样装着国家;

  我们感动,当我们惊异于移民干部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如此无私的牺牲精神时,所有的人都会提到两个字:担当。这种境界,让他们自觉地把国家重任和万家忧乐扛在肩上,像一台台机器一样,超负荷地运转,不知疲倦,无怨无悔;

  我们感动,在共和国无数次的移民搬迁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搬迁的理念贯穿移民全过程。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级移民干部以及省市县各级移民迁安工作队员,视移民为父母,把移民当亲人,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殚精竭虑,为移民建设美好家园;呕心沥血,让移民拥有美好未来。

  京津不会忘记,来自丹江的一泓清流,会让他们饮水思源。

  国家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基石上,将永远耸立着这群大写的人。

  历史不会忘记,伟大的移民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

  丹江口库区移民大事记

  2008

  1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动员大会,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拉开序幕。

  1124日,《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试点实施工作意见》印发。

  

  2009

  21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的意见》,整合有关政策和资金,力争把移民新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57日,河南省政府郭庚茂省长在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安惠元,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等陪同下,深入丹江口移民安置区调研移民安置情况,明确安置思路。

  523-2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及干线工程征迁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并下发文件,要求全国各有关省市学习河南省库区试点移民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72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深入南阳市淅川县专题调研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明确提出了确保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

  72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目标,确保中线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

  727日,省委、省政府印发通知,成立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

  816日,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搬迁启动仪式在许昌县榆林乡姬家营移民新村隆重举行,首批淅川72282名移民顺利入住新居。

  93日,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搬迁结束,搬迁安置260611114人。

  1020日,河南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在郑州召开动员会议,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正式启动。

  

  2010

  1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表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对试点移民工作中涌现出的南阳市等20个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610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印发《关于对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和干线征迁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的决定》,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等25个单位和52名个人被表彰。

  612日,河南省在郑州召开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搬迁暨第二批移民安置动员大会,第二批移民安置工作正式启动。

  617日,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搬迁启动仪式在唐河县毕店镇凌岗移民新村举行,省政府副省长、省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刘满仓出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淅川县115506名移民顺利入住新居。

  817-1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到河南省调研移民工作。

  94日,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移民3631432人,上集镇张营村移民139801人,分别迁入鲁山县辛集镇清水营和长葛市和尚桥镇任庄,6.49万第一批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圆满结束。

  916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到辉县市常春社区调研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情况。

  108-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深入淅川县厚坡镇陈庄移民新村考察移民安置情况,并在南阳市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

  

  2011

  419日,召开第二批移民搬迁动员会,计划51日至831日完成第二批大规模移民搬迁任务。

  55日,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启动仪式在邓州市腰店乡西岭移民新村举行,省政府副省长、省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刘满仓出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淅川县147693名移民顺利入住新居。

  6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视察了第一批移民安置点新郑市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建设情况,对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715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专程到平顶山市调研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

  8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调研考察南水北调工程及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

825日,淅川县张庄村移民3121192人顺利入住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张庄移民新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蒋旭光,河南省副省长、省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刘满仓出席欢迎仪式,并作重要讲话。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基本结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基本实现。

 

相关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1-08/26/content_571665.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