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媒体关注
河南日报:南水北调工程为中原经济区助力
时间:2010-10-13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量:

河南日报:南水北调工程为中原经济区助力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 河南省政府移民办 王树山

  编者的话:

  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全国南水北调东、中线7省市中树起了标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近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我省南水北调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称赞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开局良好的同时,指出南水北调后期工作可能难度会更大,要求有关部门精心谋划,做细做实,使之成为造福河南的惠民工程。

  按照卢展工书记的要求,省南水北调办公室、省政府移民办公室对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如何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一难题,进行了大量调研和认真思考,写出了这篇很有分量的文章。相信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的成功经验,会对全省各条战线如何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找准位置、做出贡献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协调统一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1.5亿人的福祉,是彻底解决河南“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难题的大思路;是解决河南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等深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实现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的最佳平台,是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更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在中原经济区这个大平台上,中原城市群、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强省、产业集聚区、环境生态等都将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些领域,南水北调工程均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重要受水区,河南境内既有渠道工程,又有水源工程、渠首工程和配套工程,是渠道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文物点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兴建以来,已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巨大投资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有利于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了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了沿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了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了新的自然人文景观带,有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必将对构建中原经济区产生重大影响。

  坚持“四个重在”

  找准助推中原经济区的抓手

  近年来,我省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工程规划、征迁、施工、移民安置、配套工程建设以及联结价值开发等方面,坚持“四个重在”,做到了规划先进、管理科学、措施得当,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全国南水北调东、中线7省市中树起了标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成为我省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工程建设的继续推进和工程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将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它在工程建设中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也将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科学规划,强化水质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在水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调水方针。据此,我省在规划阶段就把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治理、水土保持规划、水源保护宣传等工作,加强水质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省政府下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实施意见》,不断强化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工作。自2003年以来,水源区3市、6县共关停并转污染企业773家,尤其是下大力气治理了黄姜种植—皂素提取这一传统产业。在水源区3省中率先关闭了所有的黄姜加工企业。我省还积极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引导库区广大群众科学施肥施药,提倡生物防治,推行无公害生产,减少库区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水质的污染。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始终保持在类以上。同时,还专门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护规划》,并已经国务院批复,项目总投资194.33亿元,其中我省27.5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水源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些举措的实施,强化了水质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大力实施科技攻关和管理创新,提升整体自主创新水平。南水北调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规模及难度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在工程建设中遇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或者没有工程实例的技术难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们砥砺拼搏、自主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并将其转化为专利技术,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提高了工程质量。如穿黄输水隧道工程。这是总干渠上难度和规模最大的控制性建筑物。为确保隧洞安全,长江设计院对穿黄隧洞因河床冲淤变化与地震引起的纵向变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隧道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质量。穿黄工程是国内首次成功完成在砂层下做如此规模的输水隧道工程,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管理上下工夫,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在招投标方面,建立了招标专家评审制,克服人为因素、长官意志对招标工作的影响,通过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然后由中介机构组织实施技术合同,保证招标客观公正,确保一流的施工队伍进入河南的主战场,确保实现“建设一流工程、锻炼一流队伍”的目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了省长办公会、秘书长协调会、建设环境与征地移民联席会、工程项目现场协调小组四个层次的工作机制,理顺各个层面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展,为工程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了我省整体自主创新水平。

  第三,和谐推进移民征迁,以移民新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要征用我省土地60.3万亩,需要搬迁安置征迁群众和丹江口库区移民21.7万人。切实做好征地移民安置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积极稳妥地加快工程建设的需要。为搞好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省委、省政府制订并下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豫文[2009]114号),提出了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编制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保证了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8月底试点移民顺利完成搬迁,移民群众正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目前,第一批移民6.49万人集中搬迁工作圆满结束。搬迁期间,迁安双方共出动搬迁车辆10859台(次),工作人员11586人(次),实际搬迁集中安置的库区移民76批、13761户、60886人(不含投亲靠友和本村后靠分散安置移民),圆满实现了“平安、文明、和谐”和“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搬迁目标。与此同时,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全面启动,新村“三通一平”已基本完成。 

  为了确保库区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优惠政策的通知》,对移民搬迁安置实行全方位倾斜政策,营造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宽松环境;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的意见》,通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把移民资金同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和城镇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计其功”,促进了移民新村建设。将移民新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充分发挥移民政策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集成效益,引导移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扩大移民就业门路,提高移民收入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如20098月试点搬迁到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村的移民,目前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村里劳动力就业率比在淅川时高出近70%,通过培训劳务输出和自主创业的共有360人,人均每年可额外增加收入1万多元。同时还从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村选出20名村支书、村主任,作为移民新村发展致富的“领头雁”,赴日培训21天。通过考察培训,让移民村干部了解掌握先进的农村、农业、农产品发展成果和技术,提高带领移民群众建好家园、管好家园和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本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卢展工书记指出:中原经济区可以使我们整个工作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这些举措,找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构建中原经济区中的最新站位,成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力量。

  发展生态、绿色、文化旅游经济

  找准助推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

  尽管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看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水源地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治理面源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二是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以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念有待加强。三是随着工程建设和征地移民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协调难度不断增加,各种单元主体、利益主体的纠集,引发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出现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四是前期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宣传略显不足,一些同志对移民新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阻碍了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融合、发展互补。五是目前较普遍认识是,随着主体工程建设结束,工程对河南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也将逐渐消失,双方将顺序转入独立不相关的运营模式,从而忽略了工程的潜在价值。因此,进一步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的任务仍然非常紧迫。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就是要抓住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项目建设的现实机遇,以建设好工程为中心,破解促进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力求在工程建设和拉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助推河南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寻求新突破、取得新成效。要把“加快”真正地体现在工程建设实践当中,就必须以建设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文化旅游经济为切入点,把工程建设成为“清水走廊”、“绿色走廊”、“文化走廊”,既有利于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也成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清水走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河南转变粗放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河南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又是重要受水区,肩负着水源保护、库区移民迁安和工程建设管理等重任。为了保证“一渠清水向京津”,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合理的政策体制机制,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好工程,管理好工程,使中线工程真正成为“清水走廊”。作为水源地的南阳、洛阳、三门峡三个省辖市的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县(市)要积极争取国家设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生态经济的双赢模式,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由此,积极从优化生态环境、强化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科技支撑、培植生态文化几个方面入手,抓住重点,破解难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要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综合防治,高标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水源地大力开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渠两侧建立生态控制带,种植生态型防护林,防止点源污染,形成安全的整体生态流。二要做强生态产业。立足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努力形成经济效益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生态效果明显的现代生态型产业体系。三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四要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水土保持径流观测站、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水质监测站、水源涵养林径流小区来提高防治工程效益。同时加强水土流失规律、治理技术及效益,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及效益等观测研究工作,为保障水源地及工程沿线的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要培育生态文化。以生态文化引领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保护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落实行政问责制,对新上项目赋予环保部门“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

  第二,积极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绿色经济带,建设“绿色走廊”。绿色经济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动力,在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们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河南是全国农业第一大省,是国家的粮仓,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工业的路子,同时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大省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种种历史原因,河南绿色经济的发展并不理想。河南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跨流域、跨区域联系的新载体,将我省水源区和受水区11个省辖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并形成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在我省境内静态投资约670亿元,在建设期内,中线工程将成为我省“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经济带,建成后的中线工程将极大地缓解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为这一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此,结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框架,构建一条纵贯南北沿输水线路辐射的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绿色经济带对加快我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

  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这个大好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带,促进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以移民新村建设为抓手,积极主动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二要做好“加减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做好“加法”,一手“固本”,着力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一手“育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做好“减法”,给控污减排戴上“紧箍咒”,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城镇增长极。三要以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统筹“三化”进程。以点带面,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等功能和作用。四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经济起飞的制度基础。在增大对水源地与干渠沿线区域开发的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必须强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带动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促进水源地与干渠沿线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最后要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工程沿线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市场、科技等优势同工程沿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相互联结、相互融合,实现发展互补,形成合力。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三,积极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文化走廊”。文化旅游产业是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河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产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流经河南境内达731公里,占总长度的58%,纵贯了中原大地的核心区域。在淹没区和总干渠沿线及其附近分布着一系列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大遗址和文物点,既有旧石器时代的化石部地点和古人类遗迹,也有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更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反映不同文化风格及其交融过程的历史时期的城址、墓葬群、古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等。可以说,纵贯河南南北的总干渠,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条极为难得的融汇各个文化发展时期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古代文化廊道。经国家有关部门确认,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河南文物点33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鹤壁刘庄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娘娘寨遗址、新郑唐户遗址、胡庄墓地、安阳固岸墓地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遗产是不可再造的珍贵公共资源,它是河南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另外,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景观或遗址,而且沉淀着先哲的灵魂,更包含着建筑、音乐、艺术等非物质文化符号系统,它有许多可以传世的故事。因此尽管它是逝去的古老文明,但总可以在我们心中得到活化。河南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我们将责无旁贷地创造性地开发和经营、保护好这些资源。首先,在陶岔渠首兴建集移民纪念馆、纪念广场、百亩生态纪念林、纪念碑等于一体的南水北调纪念园。把陶岔渠首和纪念广场、九重阁、禹王宫、汤王庙等历史景观串连起来,打造出一条新的渠首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其次,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岸荥阳龙山脊上兴建包括穿黄工程仿真区、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等内容的南水北调纪念园。穿黄工程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交汇点,同时穿黄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在此兴建一个集观景游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把荥阳关帝庙遗址、娘娘寨遗址串连起来一同开发,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旅游风景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其独特的资源价值优势,带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再次,在沙河渡槽北侧结合工程密集地区建立南水北调公园。沙河渡槽横跨沙河、将相河、大郎河三条大河,是南水北调中线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个新景观。在南水北调公园建设中,注重水景观的营造,把它和东部白龟山水库以及鲁山境内的鲁山大佛、尧山等著名景点串连起来,加强交通连接,构建出一条新的休闲旅游线路。最后,把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从南阳经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到安阳的一个个精品旅游景点,用一条绿色水线像串珠一样串连起来,打造出一条新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同东西走向的沿黄“三点一线”历史文化旅游带结合起来,形成大中原“十字”形黄金旅游架构,将会大大提高河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南水北调人造大型水利景观与原有的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将使河南的旅游业锦上添花。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会成为海内外游客新的旅游目的地,为河南走出一条新的文化旅游国际化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国家大项目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建设,可以有力推进河南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加重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分量。相信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精心指导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一定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动力作用,为近亿中原儿女的长远福祉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0-10/13/content_396991.htm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