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峡县积极调整生态产业结构,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按照国务院确定的“2014年汛后通水”目标,致力于实现“三保”,算好“三笔账”,做活“四篇文章”,掀起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新高潮。现将西峡县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予以编发推广。
早谋划 快调整 抓落实
——西峡县掀起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新高潮
丹江口水库西峡水源区位于我市西北部,豫、鄂、陕三省交汇带。水源区面积3135平方公里,占我西峡县总面积的91%,占全市水源区总面积的1/2。水源区人口34万人,占西峡县总人口的81%,占水源区总人口的30%,在整个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西峡县委、县政府及早谋划、科学决策,结合实际,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建设委员会“2014年汛后通水”的目标,在“十二五”期间致力于实现“三保”,算好“三笔帐”,做好“四篇文章”,力争把该县建设成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生态建设示范县。
实现“三保”,即保源头、保民生、保发展。保源头就是要确保入库水质达标稳定,实现一池清水入库,一泓碧水北上;保民生就是通过水源区污染治理,改善居民宜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保增长,就是通过对工业结构和农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算好“三笔账”,即算好“时间账”,通水之前必须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确保入库水质达到指标;算好“政治账”,即让京、津、晋、豫人民吃上放心水,作 水源区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算好“经济账”,即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好“四篇文章”:即,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二是调整城乡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调整工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该县把确保“一库清水供北京”作为一项政治责任,以保障水源地水质达标为工作目标,围绕南水北调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农业方面,提出了稳定中药产业、调整食用菌结构、扩大有机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的目标;在工业方面,控制钢铁及冶金辅料产业规模,扩大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及汽车配件产业发展规模;在旅游方面,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围绕恐龙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两大主题,重点打造名山、名园、名漂‘三名’景区,探索农游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实现水源区生态效益、旅游效益和农业效益的有效结合。
为此,该县于11月19日至21日,组织相关单位和乡镇领导,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结合实际制订了西峡县“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规划,先后规划和实施了丁河镇木寨河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五里桥镇孔沟、赵心沟农业标准化生态示范区,回车镇黑虎庙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各示范区所在乡镇,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强化推进示范区建设,掀起了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新高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