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许昌
许昌曾建“小南水北调工程”
时间:2018-05-21   来源:许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   浏览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通水记”之一

 

饱受缺水之痛,多年来许昌一直急需稳定优质水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处中原之中的许昌,从古至今一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颍河、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饮马河……古老的许昌,也曾经河流纵横交错,水清景美。但近年来,许昌却一直饱受缺水之痛。

426日,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东方介绍,从地势上说,河南西高东低,许昌居中,是丘陵向平原过渡的缓坡,本就不易存水。

从气候上讲,我市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域内降水受季风影响,各个年份的降水量非常不平衡,其中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达2.5倍。就是在一年之中,我市各个季节的降水量也非常不平衡。

我市的缺水问题还是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84 亿立方米,地下水6.28亿立方米(两者重复计算1.77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一半。

《许昌市水利志》记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年均缺水量超过一亿立方米,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座城市之  一,河南省最缺水的城市。

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莲花被尊为许昌的市花,许昌也赢得了莲城的美誉,但随着岁月流逝,特别是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上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许昌人的缺水之痛却越来越强。几乎每个上了年纪的许昌人,都有着深深的缺水记忆。

429日上午,家住榆柳街榆柳小区81岁的杨福生大爷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在西大街住,由于附近地势比较高,自来水经常断流,别说拖地、洗衣服经常缺水,就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尤其是夏季用水量大的时候,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政府经常组织消防队用消防车给居民送水。每次消防车一到,各家各户纷纷拿着桶、锅、盆、茶瓶等,争先恐后地排队接水。为了抢水,经常有人吵架、打架。

《颍汝水利40 年》中记载,1987 年,我市市领导曾带队去平顶山白龟山水库协调3000 万立方米水。由于中途损耗,水到许昌时只剩下了一半。1988 年,市领导又带队到平顶山白龟山水库协调5000 万立方米水。由于各种原因,水最终就没来到许昌。

1979年,我市曾建微型“南水北调”工程

家住市区新兴路西段市颍汝灌溉管理局家属院的孙文灿老人今年84岁,老家在漯河市原郾城县(现昭陵区)人, 1953 年被分配到许昌专区治淮指挥部,主管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孙文灿老人介绍,为了解决用水困难,1959年至1960年,当时的许昌专区曾动员数十万人,开挖了一条从白龟山水库直通许昌的百公里长的总干渠(俗称白灌渠)。

由于总干渠渠道过长等原因,调水到许昌非常困难。在此情况下,我市又着手建设引汝补源工程。该工程由北汝河大陈

闸、颍河化行闸两座大型水闸和45公里长的颍汝总干渠,以

及各类中小型涵闸40余座和各类配套工程设施组成,渠首在大陈闸,供水总线路全长90 余公里。

该工程从1979 年开始送水到许昌市区,至1995年共调水57 次;自1987 年以来,主要解决许昌市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平均每年向市区送水约3000万立方米,日常供应周庄水厂。

引汝补源工程对襄城县、原许昌县、魏都区的农田灌溉以及防洪、城市居民用水、水资源调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许昌的“小南水北调”工程。总长45公里的颍汝总干渠,长期被称为许昌的“母亲河”和“生命线”。

1982年,许昌地区组成水利调查组到大陈闸上游的襄城县麦岭乡考察,发现当地紧挨着北汝河,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决定投巨资打深水井,铺设地埋管网,直接把水输送到市区水厂。

从此,这里就成为数十年来许昌市居民的第一水源地。即使在2014年市区用上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来的丹江水后,这里仍是我市的重要备用水源地。

2010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许昌段开工

早在1952年,伟人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儿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筹备,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正式开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千秋伟业,然而,在为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让不少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为此,按照相关部署,我市先期开展了移民安置、拆迁等工作。

430日,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中,因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我省需要安置移民16.2万人,其中分配给我市1.4645万人。为妥善安排这些移民,我市共规划建设移民安置点22(特大型村3个,大型村7个,中型村12),分别分布在长葛市(7)、许昌县(7)、襄城县(8)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建设,2009721日上午,我市第一个移民村,同时也是我省丹江口水库移民的最大安置点——许昌县榆林乡姬营村正式落成。“那一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不但在大门上贴上了对联,还放了很多象征安家落户的喜庆鞭炮。为了欢迎俺们,政府还专门为每家每户都买了一张新床。”430日,姬营村72岁的村民张长杰回忆道。

  2010年年初,我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征迁工作正式开始。据统计,禹州、长葛两市共拆迁了各类房屋9.5万平方米,迁建工矿企业5家,单位5个,副业41户,各类专项线路342条,涉及生产安置人口1.1万人,搬迁安置人口2576人。

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园难离,为了完成被成为“天下第一难”的征迁工作,相关部门不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还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标准,及时补偿,最大限度地保护沿线群众的利益。

为了勘定边界,工作人员走过了征迁范围内的每一寸土地,对需要征迁的厂矿、学校、村庄、田地进行准确测量,完成了勘定面积2.7万亩,其中工程永久占地1.2万亩,临时占地1.5万亩。

在禹州市,为了移走一棵有百年树龄、被村民奉若神明的大槐树,工作人员磨破了嘴皮,最终调来一辆工程车将树连根刨除,移栽在村子的另一边。

在长葛市某村,为了确定每个出嫁女的身份问题,村里先后召开了35次村民会议,并成立了人口登记工作组,前往全国各地取证,由此确定了23名出嫁女的补偿资格,保证了每一个征迁户的利益和权益。

当年8月底,我市征迁工作全部完成。又经过一系列紧张工作,2010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许昌段正式开工。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