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属重中之重。许昌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河南省一半、为全国的十分之一,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问题长期并存。南水北调水源,为许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许昌创造了治水兴水的“许昌速度”,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之路。
10月27日,随着许昌南水北调总干渠颍河退水闸的开启,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清水涌向颍河,这是第5次向颍河生态补水,预计补水1000万立方米,清澈的丹江水将顺着河道流向许昌。
南水北调通水,帮助许昌治出了秀水美景,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治出了发展后劲,为许昌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而在这些显性效益的背后,南水北调通水带来的隐性效益,同样为许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屏障。对市区河湖水系实施生态治理,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新格局,呈现出“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一个缺水的城市成为令人惊艳的“北方水城”,南水北调水源是最大的“幕后功臣”。据统计,截至目前,南水北调水先后向颍河应急补水4159万立方米,在保证全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为全市水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态水源。
作为一个曾经缺水的城市,许昌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加强水生态修复,注重抓好水污染治理,注重完善水管护制度,坚持治水先治污、点面一起治、标本同步抓,实现了“一泓清水润莲城”。在全省连续三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十二五”期间综合考评中,许昌均位列第一名。
许昌市始终做到治水兴水与生态绿化同步推进,相继建成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10万亩的生态林带,全长32公里、占地1.3万亩的生态廊道;北海、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公园、灞陵湖,五个波光潋滟的湖泊,如同五颗空灵的蓝宝石镶嵌在许昌;清泥河、清潩河、学院河、护城河、运粮河……几条碧波荡漾的河流,如同蓝色的飘带拥抱着许昌。谋划实施了占地1.87平方公里、总投资40多亿元的曹魏古城综合开发项目,致力打造“一环碧水绕莲城,千年古韵满魏都”的许昌城市新名片。在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护城河广植莲藕,再现了“十里荷花半城柳”的莲城风光,充分彰显了古典美与时尚感相协调、曹魏风与现代化相和谐的古城新韵。
许昌市区的河道、湖泊重现碧水清波;河道两岸,林荫小道幽深宁静,广场绿地林茂草丰;湖泊四周,步道曲径通幽,植被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每天清晨、黄昏,在河湖岸边和游园里,到处都是人们健身、休闲的身影;全长5.3公里的护城河修复环通,开通了水上巴士,“泛舟河上、环游许昌”成为现实,去年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满城清流赋予许昌无穷无尽的灵动,水多、水美,成为许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让许昌充满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独特魅力。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荷香中入梦,在水声中醒来。许昌,这个曾经因水而困、因水而忧的北方城市,如今正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如今,水之“清”、水之“畅”、水之“美”已经成为许昌城市文明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一张最为靓丽的“名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