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安阳
我们在太行山上
时间:2007-09-28   来源:河南省南水北调网   浏览量:

作者:胡争上·中国水利报-中国南水北调周刊记者

摄影:余培松

视水留言

我们在太行山上

到安阳,如果时间冲突,很多人可能宁愿选择去林州看红旗渠。我到安阳,满怀期待的也是想去红旗渠看看,不仅因为这条人工天河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还因为它更为今天的人们熟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我很早就知道红旗渠,知道在林县。“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就在去安阳前不久,编发有关红旗渠稿件时,我配发《镌刻在崖壁上的旋律》的文章还引用了这首歌。那是来自一个孩童的记忆,而且记忆那么深刻,至今还能准确地唱出来,并充满深情。

在红旗渠纪念园,看着展厅里那些激情岁月里人定胜天的一幅幅图片,目睹艰难岁月中那一锤一杆的简陋工具,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静,崇敬的泪花在眼里打转,不敢与身旁的人交流眼神。那天是7月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参观的人仍一批接一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能感到那一刻人们都在重温一种精神,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从安阳城出发,汽车就仿佛在浅丘上急驶,但看不到山,直到过林州城抵达红旗渠纪念园,才感觉到了山脚下。去太行山也是我期待的,现在却像是在一片深丘里,全然不是想象中的太行山。我虽然知道林州在河南,然而很长时间里并不知道林州在河南安阳。太行山纵贯晋、冀、豫边区,这里三省交界,是太行山边缘,山脚有处景观叫螺丝潭,如同微缩了的黄河壶口瀑布,由一条索桥连接,对面标着河北地界,我们只几分钟时间就去了一趟河北。

现在我们到了山腰,红旗渠水紧贴崖壁流过,渠道宽而坚厚。青年洞穿岩凌空,它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峭壁上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观的人都要登临此地感受红旗渠工程的壮观和奇险。一直觉得太行山在山西,此时虽不见千山万壑,甚至可以望到远处的平原,但是站在这里同样会想到铜墙铁壁,想到众志成城了。

我们幼时了解太行山,还了解王屋山,这两座山都跨河南。愚公挖山不止,搬走横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二山,红旗渠精神就是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河南人一直在敢为天下先。当年“林县人民多壮志”,今天也是这样,在全国叫得最响的明星村里,河南一省就有两个村引人注目:豫北的刘庄和豫南的南街村。新乡刘庄原党委书记史来贺还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一起,被中组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线采风走河南,从最南端的南阳到最北端的安阳,我们在惊叹它厚重的历史的同时,不能不钦佩河南人那种埋头苦干的“愚公”性格,甚至它的民风中仍保留许多古风,比如河南人吃鱼有套规矩,将鱼头朝向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先请,这通常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尚传承的礼仪。在河南,听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中”。前几天看央视新闻频道“圆梦行动到河南”节目,嘉宾二月河诠释:“中”是美好的意思,是中庸的意思。我在想,河南地图是中国版图的缩影,河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河南人也许是当今“最中国的人”。

我们在太行山上看红旗渠,看到了河南人的实干精神。而今,在它的山脚下,又将贯通一条更长、工程更艰巨的渠道——南水北调中线。那么,谁又能说这种“愚公”精神、红旗渠精神不管用了呢?

 

林州红旗渠

红旗渠青年洞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