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考古发现与研究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11月17至19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文物局、南水北调中线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关强司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邓培全副司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南水北调工程世界迄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史无前例的文物保护工程,纵贯长江、黄河两个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这里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国家投入9.7亿元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76个文物点考古发掘,累计完成考古发掘面积近86万平方米,占总工作量的近1/2,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线最长、涉及面积最大、涉及文物点最多的省份,共计330处,其中水库淹没区各类文物点170处,总干渠涉及文物点160处。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省承担的中线工程文物发掘考古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鹤壁刘庄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安阳固岸墓地、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当选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郑胡庄墓地、荥阳娘娘寨遗址被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
会议指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新高潮的到来,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繁重,挑战更加严峻。会议要求,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各有关单位,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团结协作,分工负责,按照既有利于工程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工作原则,合理衔接文物保护工作和工程建设进度,实现双赢;要继续完善文物发掘招投标、监理、验收等措施,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作质量;要严格财经纪律,确保资金安全。 (环境与移民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