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投资计划
其他工程穿越邻接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设计技术要求(试行)
时间:2015-11-13   来源:投资计划处   浏览量:

其他工程穿越邻接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

供水配套工程设计技术要求(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穿越、邻接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以下简称供水配套工程)的其他工程设计工作,保障供水配套工程的工程本身安全和运行、供水安全,特编制本技术要求。

1.0.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加固的其他工程穿越、邻接供水配套工程的设计。

1.0.3  穿越、邻接工程前期工作应满足相应阶段的深度要求,施工阶段应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

1.0.4  穿越、邻接工程设计除应满足本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水利及相关行业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等要求。

2  名词解释

2.0.1  供水配套工程

供水配套工程包括输水管道(洞)、水闸、泵站、调蓄水库等工程及设施。

2.0.2  工程管理范围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范围按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划定。

输水管涵的管理范围为输水管涵正上方覆盖面及由两侧外缘向外延伸10米的区域;水闸、泵站工程的管理范围为由工程外缘向外延伸10米的区域;倒虹吸、阀井、排气孔以及水文水质监测、通讯、供电等设施的管理范围为由设施外缘向外延伸10米的区域。

2.0.3  工程保护范围

1  河道、渠道、水库保护范围按照《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中的规定划定。

 管道、暗涵等地下输水工程为工程设施上方地面以及从其边线向外延伸至30以内的区域,其中穿越城(镇)区的为工程设施上方地面以及从其边线向外延伸至15以内的区域

3  穿越河流的交叉工程为从管理范围边线向交叉河道上游延伸至不少于500、下游延伸至不少于1000以内的区域。

4  泵站、水闸、管理站、取水口等其他工程设施为从管理范围边线向外延伸至不少于50的区域

2.0.4  穿越、邻接工程

穿越、邻接工程系指在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建设的)道、道路、管道等工程。

2.0.5  穿越工程

穿越工程指在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的工程。

2.0.6  邻接工程

邻接工程系指在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管理范围外、保护范围内采用邻近、平行方式建设的工程。

3  总体要求

3.0.1  穿越工程布置和建设不应影响配套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3.0.2  穿越工程设计应提出超出使用年限后的处理措施。

3.0.3  有可能污染水质的其他工程与配套工程交叉、邻接时一般应用下穿方式,并采取加强处理措施。

3.0.4  对于失事后可能对配套工程造成严重后果的穿越工程,应布置专门事故紧急处理设施。

4  设计标准及基本资料

4.1 设计标准

4.1.1  穿越工程的安全等级、防腐等级不应低于配套工程的安全、防腐等级,且穿越段设计等级应在原设计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4.1.2  穿越工程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除符合本行业要求外,还应不低于配套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

4.2 基本资料

4.2.1  穿越工程设计应收集水文气象、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和配套工程相应部位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等资料。

4.2.2  穿越工程设进行地质勘,不得影响配套工程安全及运行、供水安全。

4.2.3  穿越工程设计还应收集供水配套工程交叉断面附近的管道、附属设施、通信等的布置、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4.2.4  行业规范规程及相关技术要求

5  穿越工程设计

5.1 工程布置

5.1.1  穿越工程位置及线路选择应结合供水配套工程的特性以及运行状况、地形、地物、工程地质条件及穿越工程自身的施工与运行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不应对供水配套工程的运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确定的穿越、邻接工程位置应标明供水配套工程的桩号及坐标

5.1.2  穿越工程与配套工程宜采用正交方式,经论证确需斜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60°。

5.1.3  穿越、邻接的方式应结合其工程所在地的供水配套工程的布置及施工方式、地形地质条件等经方案比选确定。

5.1.4  对于输送可能对供水配套工程水质造成污染的穿越、邻接工程,在保护范围内应采用防止物质泄漏对供水配套工程水质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的可靠措施。

5.1.5  在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的管道结构(如管道壁厚、防腐等)结构设计应在原设计基础上提高一个设计等级。

5.1.6  穿越、邻接工程的施工及运行不应影响供水配套工程的运行安全、工程安全及供水安全。

5.1.7  穿越、邻接工程在建设及运行期间不宜在供水配套工程附近加载、开挖、改变地下水位确有需要的应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5.1.8  穿越、邻接工程建筑物布置应考虑超出设计使用年限后的处理措施,使其满足供水配套工程相应设施的耐久性要求,且不应影响供水配套工程的安全运行。

5.1.9  穿越工程从配套工程下部穿越时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穿越段供水配套工程情况、地质条件、施工作业条件等,选择定向钻、机械顶管法、盾构等非开挖施工方式,经方案比较后确定,并进行相应的工程布置;6m范围内只能穿越1次。

2  进出口位置宜布置在管理范围外,具体结合施工方法通过稳定分析确定;

3  采用顶进或盾构等方法施工时,其管顶与配套工程管底之间的净距离应结合施工灌浆压力、穿越位置地质条件等情况综合确定;且顶进或盾构时该距离不应小于穿越段管道或箱涵最大外径的2倍,且不应小于3m;定向钻方式时,该距离不应小于6m

5.1.10 在供水配套工程管道上方修建道路、等工程时,穿越工程布置采取措施保证供水配套工程安全

5.1.11  邻接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应影响供水配套工程的工程安全、运行安全和供水安全。

2  邻接工程距供水配套工程的安全距离需经论证确定。

5.2  结构设计

5.2.1  穿越、邻接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除遵照本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结构设计外,还应对其在施工及运行条件下对供水配套工程管道及附属建筑物的影响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5.2.2  穿越、邻接工程对供水配套工程影响的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计工况应结合供水配套工程建筑物和穿越、邻接工程建筑物设计工况综合分析确定,并按不同工况进行荷载组合;

2  荷载确定应遵照水利行业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5.2.3  穿越、邻接工程对供水配套工程影响的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管道、附属物结构稳定计算分析

2  管道抗浮稳定计算分析

3  穿越、邻接工程施工期排水及动力荷载对供水配套工程的影响分析

4  其他影响管道安全的计算分

5.3 施工组织设计

5.3.1  穿越、邻接工程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配套工程的运行、供水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5.3.2  穿越、邻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包括施工条件、施工方法、主要机械设备选型、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进度计划及总工期等。

5.3.3  穿越、邻接工程施工营地布置在供水配套工程保护范围以外,施工机械及施工荷载不应影响供水配套工程及相关设施的安全。

5.3.4  采用定向钻、机械顶管、盾构等方法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精度。

5.4 安全监测设计

5.4.1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穿越、邻接工程情况由双方共同开展安全监测,或委托第三方开展安全监测。

5.4.2  当穿越、邻接工程造成供水配套工程管道或建筑物附加变形值达到预警值或配套工程运行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5.4.3  安全监测设施安装不应损坏供水配套工程管道及附属物结构、监测设施。

5.4.4  穿越、邻接工程开工前,应对其所在部位的供水配套工程管道及相关建筑物初始状态进行现场观测。

5.4.5  应对安全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资料整编提出要求。

5.4.6  穿越、邻接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对供水配套工程安全监测应包括如下项目:

1  供水配套工程管道及附属物地基沉降变形及水平位移;

2  地下水位变化;

3  其他要求监测的项目。

6  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6.0.1  穿越、邻接工程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时,设计报告名称为《A穿越(或邻接)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B供水配套工程C口门(D)方案设计报告》,其中A为穿越、邻接工程名称,B为穿越处供水配套工程所属省辖市(直管县),C为口门编号,D为供水配套工程线路设计桩号。如:《某工程穿越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许昌供水配套工程17口门线路(桩号)方案设计报告》。

6.0.2  穿越、邻接工程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时,设计报告名称为《A穿越(或邻接)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B供水配套工程C口门(D)专题设计报告》,其中A为穿越、邻接工程名称,B为穿越处供水配套工程所属省辖市,C为口门编号,D为供水配套工程线路设计桩号。如:《某工程穿越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许昌供水配套工程17口门线路(桩号)专题设计报告》。

6.0.3  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工程概况、穿越必要性论证、设计依据、线路选择、穿越方案比选、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监测设计、水质保护等。

6.0.4  报告应附有关文件,包括立项审批文件等。

6.0.5  报告应附有关图纸,包括但不限于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布置图,以及与供水配套工程较近的细部结构图

编辑:

版权所有@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万通街72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9156622    邮箱:hnnsbd@163.com    网站浏览量:

豫ICP备1903989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424号    技术支持:大河网